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造现代世界 英国启蒙运动钩沉

创造现代世界 英国启蒙运动钩沉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英)罗伊·波特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1002048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82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独辟蹊径,考察了英国启蒙运动这一鲜被触碰的话题,阐明了源自英国的诸多思想如何使现代世界首先在这里扎根。它还是一部18、19世纪英国重要思想人物的名人录,评述了牛顿、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蒲柏、曼德维尔、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普利斯特利、边沁、威廉•葛德文、约瑟夫•艾迪生、斯蒂尔、迪福以及斯特恩等数十位英国思想家的观念。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于了解英国在启蒙运动的文化和观念的产生和传播中被长期忽视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直与法国、德意志甚或英国的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有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却想告诉人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在书中,罗伊•波特带领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的英国思想世界。通过考察那时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追求、改善、进步等问题,该书对英国启蒙运动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巡礼,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变革如何爆发出巨大力量,带动社会各领域急速发展,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该书凭借新颖的观点、翔实的资料、隽永的文笔,揭示了英国在启蒙运动中长期被忽视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荣获有名的沃尔夫森历史奖。
作者简介
罗伊·波特(Roy Porter,1946-2002),国际知名的英国学者,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和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的名誉院士。2001年自伦敦大学学院惠康医学史研究所退休,退休后不满九个月就因心脏病发去世,学界同声惋惜。倾其一生投入研究、写作与教学,在英国社会史、科学史、医学史等领域都有精彩专著,撰写与编辑的书超过百部,尤以医学史领域的作品最为有名,其拥有野心的作品当属出版于1997年的《人类医学史》(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一个盲点?
第二章一种意识形态的诞生
第三章清理垃圾
第四章印刷文化
第五章宗教的理性化
第六章科学文化
第七章剖析人性
第八章政治科学
第九章世俗化
第十章走向现代
第十一章幸福
第十二章从理智到情感
第十三章自然
第十四章心灵有性别之分吗?
第十五章教育:万能药?
第十六章平民
第十七章追逐财富
第十八章改革
第十九章进步
第二十章革命时代:“现代哲学”
第二十一章持久的光明?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摘要
     洛克的启蒙教育观 受启蒙之人的模范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应当是成年的、独立的——并且是男性:一位“旁观者先生”(Mr Spectator),一位理智或富有情感的人。人们还认为,原则上,女性至少是该俱乐部的名誉成员,而不是某些“落选者沙龙”(salon des refusées)的参与者。但是其他人呢? 显然,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被给予了新的特殊关注,因为他们将成为更美好的明天的旗手,这美好的未来对进步主义思想来说是极为可亲的。并且,人们对孩子的态度也正经历着巨大变化。主流基督教教义被福音派教育家汉娜·摩尔简括为:婴儿不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吗?他们生而带有一种堕落本性与邪恶倾向,而对之加以纠正正是教育的伟大目标”。与这种原罪教义相符的——在《圣经》中,孩子不打不成器——粗暴甚至残忍的育子习俗一直被鼓吹和实践着。 常被原罪论予以合理化阐释的传统教养方式是严酷的——它不仅是穷人的教养方式——且不管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工作场所,鞭笞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司空见惯,在广泛的菲尔默意义上(Filmerian sense),未成年人就是其父母或者监护人的财产。一些历史学家进一步提出,前工业化社会甚至不存在一个特有的儿童观念,孩子接近被视为小大人(Lilliputian adults):那么有什么理由特别对待他们的状况呢? 但是到1780年,由于将孩子视为邪恶罪人的强硬观点遭到启蒙人士挑战,摩尔小姐陷入不利境地。启蒙人士相信人性是可改良的并且期望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关于儿童的新式模范和对教育潜能的恢宏视野,就不会有进步。同其他许多问题一样,洛克抓住了关键。 “我们所见的人中,”洛克在《教育漫话》(1693)中断言,“十个里有九个,他们之所以成为好人或坏人,成为有用之才或无能之辈,都是因为所受的教育。正是教育导致了人类之间的巨大差别。”然而,新教徒中的严格主义者对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年轻人的美德表示怀疑——恶念太过于根深蒂固,仅采用凡人的方式难以矫正过来——相比之下,洛克则将幼童的心灵比作“白纸或者石蜡,可以依照人们的喜好把他铸成或塑成任意的样式”——尽管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依据喜好”的问题,因为父母并不是他们子女的拥有者(正如菲尔默所言),而是受托人,被上帝要求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理智的、负责的基督徒。 洛克并未对幼童的天真无邪作理想化解释——感性来得稍迟,而儿童崇拜(child worship)是从浪漫主义才开始的。他确实认为人性是可塑的:因为幼儿在生下来后处于未定的状态,并多多少少是相同的,所以广义而言,他们未来的心性将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很多事物都是由此开端。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它不是关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对生活的体认,是一种对性格、习惯和行为的培育。他提醒说,读者或许会感到惊讶,因为他对于书籍谈论得极少:但是本本主义不是关键所在。重要的是要以恰当的思维习惯规训心智,以便塑造良好性情。运用了《人类理解论》中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洛克坚持认为,应该抛却迂腐的经院哲学和荒谬的童话故事——这类作品“用接近无用的东西来填充他们的头脑”——应该培训孩子用他们的观察力来了解身边的世界。令人头晕眼花的幻想必须服从可靠的理性,洛克尤其警示父母防止佣人拿“幽灵和鬼怪…骷髅和血淋淋的骨头这样的观念”来吓唬孩子。他认为,一旦这种“使人烦恼忧愁的思想……进入孩子幼稚的心灵”,可能就不会“再出来了”,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它们所造成的阴影感到恐惧”。 体罚与纵容的来回往复,通常会导致少年儿童任性、易怒,他们会丧失自控力。但是,这种自控又是极为重要的。对于这种“抑制他们欲望的本领”来说,鼓励与榜样是极为重要的。指导者的教导绝不能带有威吓和强迫,而应当诉诸理性,使他们心甘情愿。针对更高级的官能——大脑而非臀部——教育应当使用心理学手段达成,通过赞扬、责备、尊重以及羞愧感,逐步培养纪律观念和树立人格。洛克没有忽视健康问题,这对于一名医生而言是合适的。他认为:“多数孩子的体质,都是由于娇惯而被宠坏,或者至少是被损害了。”孩子应该多游泳,甚至冬天也要坚持每天用冷水洗脚——鞋子“透气透水”,就更好了。女孩应当穿宽松的衣服:“胸部发育不良,短促的呼吸及口气,患病的肺脏,以及佝偻,这些都是僵硬的连衣裙上身和紧缩的衣服所导致的自然的、近乎常见的结果。” 饮食应以简单为宜,进餐无需固定在某个时间——不要迎合口腹之欲——而排泄则须按时。便秘“是一种小病,我有特别的理由予以探究”,洛克发现幼儿能够被训练在早餐后直接如厕。过度溺爱是不好的,“因为如果幼童心里想要葡萄或者糖球就一定可以得到……那么等他长大成人,想要美酒和女人时,怎么就一定不能得到满足呢”?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美德”,而这取决于“对满足不受理性支配的欲望的自我否决能力”,同时他宣称,应当使孩子“从孩提时代起,便不带热望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