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力学性能及渔具捕捞效率研究

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力学性能及渔具捕捞效率研究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宋利明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1443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力学性能研究”,第2部分为“马尔代夫群岛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捕捞效率研究”,第3部分为“马绍尔群岛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捕捞效率研究”。本书为延绳钓渔具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有效捕捞努力量和标准化CPUE的估计精度提供参考,为检验“确定性栖息地模型”CPUE标准化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本书可供从事捕捞学、渔业资源学等研究的科研人员,渔业管理部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生产的企业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宋利明,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现为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金枪鱼技术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捕捞学远洋渔业系统集成方向、渔业工程方向,主要从事金枪鱼渔业、底层延绳钓渔业、起捕技术等研究。
目录
第1章 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力学性能研究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 ANSYS Workbench软件的应用
1.3 钓钩试验测量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不同钓钩力学性能理论分析
2.1 不同钓钩尺寸汇总
2.2 钓钩的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
2.3 钓钩力学性能求解公式
3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不同钓钩力学性能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基于拉伸试验的不同钓钩力学性能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ANSYS分析模型与拉伸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马尔代夫群岛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捕捞效率研究
1 引言
1.1 中国在印度洋的金枪鱼渔业现状
1.2 国内外有关提高金枪鱼延绳钓捕捞效率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水层的大眼金枪鱼渔获率(CPUEi)
3.2 名义捕捞努力量、有效捕捞努力量及失效率
3.3 名义捕捞努力量与有效捕捞努力量的比较
3.4 有效CPUE与名义CPUE的比较
4 讨论
4.1 钓钩深度的分布
4.2 影响钓钩深度的因素
4.3 钓钩深度计算方法
4.4 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
4.5 有效捕捞努力量
4.6 渔具渔法的改进
4.7 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5.1 拟合钓钩深度计算模型
5.2 钓钩拟合深度分布
5.3 取样鱼拟合深度分布
5.4 不同水层大眼金枪鱼的渔获率
5.5 不同作业方式的有效捕捞努力量和失效率
5.6 名义捕捞努力量与有效捕捞努力量的比较
5.7 渔具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第3章 马绍尔群岛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捕捞效率研究
1 引言
1.1 中国在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渔业状况
1.2 大眼金枪鱼栖息环境研究
1.3 CPUE标准化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调查渔船
2.2 调查时间和海域
2.3 调查的渔具与渔法
2.4 调查仪器
2.5 调查的方法及内容
2.6 OGCM温度数据来源及处理
2.7 钓钩深度计算模型
2.8 钓钩分布
2.9 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分布
2.10 大眼金枪鱼栖息地偏爱指数
2.11 大眼金枪鱼有效捕捞努力量的计算
2.12 有效率计算
2.13 CPUE的计算
2.14 CPUE相对指数
2.15 计算结果比较
2.16 实测温度数据和OGCM温度数据计算结果比较
2.17 判断很好数据方法
3 结果
3.1 钓钩分布
3.2 栖息地偏爱指数
3.3 有效捕捞努力量
3.4 名义CPUE与有效CPUE的比较
3.5 CPUE相对指数
3.6 利用OGCM温度数据与实测温度数据分析结果对比
3.7 估计有效捕捞努力量很好数据的确定
3.8 应用很好数据的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有效捕捞努力量
4.2 栖息地偏爱指数的选择
4.3 温度数据的选择
4.4 确定性栖息地模型的输人数据
4.5 确定性栖息地模型的有效性
4.6 钓具的改进方案
4.7 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