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鱼台晚钓

鱼台晚钓

  • 字数: 3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明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604489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分为“乡愁”“访古”“人物”“游记”四部分,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来创作的40多篇散文随笔,记录了他的乡情、亲情、友情、生活感悟、旅行经历等,反映了他对人情、人事、人生的体悟过程和各种感情。作者善于独立思考,智圆行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勤于笔耕,所涉题材广泛。他的散文,无论是叙事、写景、写人,都清新流畅,文辞隽永,真情实感跃然纸上,让人读来回味悠长。
作者简介
赵明,生于1941年,陕西咸阳人。196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生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业余爱好散文、诗歌创作。先后担任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教研部主任等职;兼任国家、省、市三级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至2020年主持三个重量科研课题研究,任课题组组长。受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重量骨干教师培训授课专家。主编《我这样学写作》《我这样教写作》(开明出版社出版,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化读本》(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华根民族魂》(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主题出版图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旋律精品图书)等多部著作。出版110多万字的三卷本文集《落叶满长安》。
目录
乡愁
——童年纪事3
社戏·社火——童年纪事10
咸阳古渡——童年纪事18
鱼台晚钓25
家乡的哪个涝池37
故乡的告别41
“太公垂钓处”石碑的前世今生47
永远的怀念——祖母35周年祭52
祭母文——母亲追悼会悼词59
我的札记63
“病的健康”67
生命如叶80
方言佳话84
关中小吃与关中方言89
……
摘要
     ——童年纪事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报名注册要填写籍贯及家庭住址,我在登记表上“籍贯”栏里写下这样一行字:“陕西省咸阳县钓台区钓台乡村”。老师看了,感觉很奇怪:“怎么都是‘钓台’啊!” 是的,我就出生在村——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村,一个名气很大的小村子,位于咸阳渭河南岸,在县城西南七八公里处。这里曾经是周朝名臣姜太公垂钓的地方,村子因此而得名。 村子西面的河湾里是一片树林,河岸上有一座庙,叫作龙王庙。庙前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太公垂钓处”五个大字。庙里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间的神是龙王,两边的神分别是周文王和姜太公。小时候,轻易不敢进到庙里去,感觉很神秘,还有些恐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偶尔会有马拉的轿车或者吉普车到村里来,从车上下来些穿制服的人,听说是来看姜太公的。他们在龙王庙前指指点点,流连忘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的人渐渐少了。“”时期,河湾里的树被砍个精光,原来的林地都种上了庄稼。“”中,龙王庙接近被毁,石碑也被砸成几块,散落于民居,做了院墙或猪圈的基石。“”结束后,人们又想起了姜太公。尤其是在发掘地域文化的热潮中,地方文化部门曾有人来此考察。村里的有识之士多方寻觅,竟然找到了“太公垂钓处”的几块断碑,并且在原地把它重新立起来。更有农夫、村妇出钱出力,盖起了一座新的太公庙,虽未成气候,倒也香火缭绕。 但是,时过境迁,难成正果,咸阳作为一处文化遗迹很难走人人们的视线。岐山正宗的地位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把人们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而今天的咸阳,守着河床宽宽、水流细细的渭河,河堤里面早已没有了平整的沙滩,疯狂的挖坑取沙使河床上遍布小丘和深坑;近岸处则被开垦成庄稼地,一块一块种着玉米、高粱和蔬菜。东西两面不远处是跨河而建的三号桥和西宝高速公路桥,一辆接一辆的大小汽车呼啸而过……而今的村,人口翻了几倍,原来的土坯房都变成了两三层的楼房;村子比原来大了好多,但耕地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水井也比原来深了好几丈。新建的三号桥跨村而过,半个村子被砍掉了。整个村子的改造、搬迁恐怕就在不久的将来,因为咸阳市渭河南岸新区的建设正搞得如火如荼。城市在膨胀,乡村在消失,一切都变了样…… 但我记忆中的依然清晰,并且生动…… 不知从什么地方流过来的渭河,在这里从西南往东形成了一个缓缓的湾,在这个河湾里是一片从来不会缺水的良田。在河湾与良田的怀抱中,坐落着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折尺形的街道,土坯院墙和被称作“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半边盖”农舍,掩映在高大的榆树和槐树的树荫下。村东不远处有一口甜水井,水井周围长着几棵高大的椿树和槐树,浓荫下是全村人饮用水的水源。每天早上,前来打水的人最多,肩挑手提,说说笑笑,把从水井到村里的一段路洒得湿漉漉的。井上架着一架水车,农忙灌溉时节,会有一头叫驴(学名“关中驴”,是一种体形高大、力气也大的驴,叫起来声音特别大,不是别的地方的那种小毛驴)拉着水车转圈圈,井里的水被上下循环的水斗提上来,到达优选点反转的时候,水斗里的水就哗哗地自动流淌到水槽里,再顺着水渠浇灌到庄稼地里。转动的水车像是一台古老的乐器,发出吱吱扭扭的响声,和哗哗的流水声汇在一起,舒缓、悠扬的旋律就在田野里荡漾开来。拉水车的叫驴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伸长本来就很长的脖子大叫起来,一声高一声低,起起伏伏,响亮而悠长。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