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缕曲

金缕曲

  • 字数: 1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作者: 李忠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46183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散文集。书稿汇集多篇美文,书稿中展示了一个经济发达、科教优选、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苏城,这也是二十一世纪新的人间天堂。
目录
苏州大户人家旧时这样过年/程伟祖
百年前西方人眼里的苏州是啥模样/徐欣晔
吴门桥再记/谷家问
古代官衔与苏州街巷地名/潘君明
蹄髈漫想/蒋晖
邻居李太/薛亦然
吴平国乐:春风化雨播吴音/姜晋
徐凌云:昆坛绝响的世纪传承/顾斌
纱帽厅评弹茶会的过眼云烟/殷德泉
《清明上河图》的苏州谜踪/陈益
受顾炎武敬重的苏州知府/杨瑞庆
张履谦与补园逸事/朱赓荪
顾文彬与左宗棠的“恩怨”/沈慧瑛
从吴昌硕手札看其与顾麟士的交往/祝兆平
顾榴:过云楼的才女新风/王道
茉莉花茶,苏州曾经的芬芳名片/倪熊
雨中走马苏州园林/杜菁
摘要
     苏州大户人家旧时这样过年 文、图/程伟祖 旧时老苏州们过年时,总有一种无形的激动和喜悦。从腊月到正月,一直洋溢着年的气息。 掸檐尘 操办年事是老苏州们必不可缺的节前准备工作。从磨粉到制糕团,从购物到制衣,从掸尘到祭祀,无不像模像样地认真操办,仪式感很重。 择良日打扫舍宇,苏州人叫“掸檐尘”,这是年事中最累的活。记得小时候为了减轻擦洗的劳累,父亲边擦洗还边跟我讲张: 这五根长柱叫五柱落地,短的叫矮柱,横的叫梁,细的是椽子……父亲说,椽子不能出头,出头椽子先烂,叫我长大后不要做“出头椽子”。我问什么叫“出头椽子”,他说露在外面的椽子容易腐烂,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不要什么事都盲目冲在前面,会吃亏的。从此,我便懂了“出头椽子先烂”的含义。 他还给我讲过一个关于为什么要在年前大扫除的民间故事。听着听着,我还真感觉掸檐尘有着拨除灾晦、除陈布新的意思,这大大激发了我劳动的热情。 送灶神 腊月廿三、廿四送灶神,是苏州民间岁末的一个重要习俗。从前家家有火灶,大户人家有三眼灶,一般人家有双眼灶。火灶上面存放有神龛,神龛里供放着灶神,灶神前挂有竹帘,叫作“灶帘”,神龛前还设有香炉、烛台。 腊月廿三是做官人家送灶的日子,廿四是百姓送灶的日子,俗称“官三民四”。按照老说法,廿五是不送灶的,送了灶会七颠八倒。 小时候看外公送灶还挺有意思。送灶前先把灶锅、灶面、灶壁、神龛擦净,灶膛撤清,把饴糖饼贴在灶门旁。我趁外公奉供点烛时,把饴糖饼随手掰下来舔着吃,引来一场责骂。外公用指头点着我的头说:“小赤佬怎么这样不懂事呢?这糖是你吃的吗?会封嘴的。”我看着他怒气冲冲的样子,吓得赶紧将饴糖饼放回了原处。 送灶时,外公会将黄豆、稻草扔到屋顶上,还大声叫着:“灶界老爷上天哉,黄金千百两,金钱撒满堂。”然后把灶帘、锡箔塞进灶膛里焚烧,嘴里仍然念念有词:“元宝滚进来、元宝滚进来……”送灶结束也算是封库,直到大年三十夜才将灶神接回。我一直弄不懂,接灶神为什么就没那么讲究。 祭祖 做新衣服也是年事中的要事。无论大人、小孩,年初一都要穿新衣服,且要从头新到脚,以示新年新气象。所以,那时过年我们家很早就会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看料量身。男女各有专门的裁缝师傅,我们小孩子又是请另一个裁缝师傅的。记得女式裁缝叫俞坤生,男式裁缝是李师傅——生了一只大鼻头。而我对钱宝师傅记忆最深。小年夜前他们都会将衣服送来,然后结账,皆大欢喜准备过年。 大年三十下午,万事俱备。所有过节的菜肴、水果、糕团、茶水等,都各自盛放在器皿里——锡壶盛酒,红漆果盘放水果、糕点,压岁盘放压岁钱,九子盘放糖果、蜜钱,还有大方公、香炉、锡箔缸……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挂喜神。 挂的是我们祖先的画像,一副立轴,男女各一,悬挂在屏门上,显得端庄严肃。我小时候怕看喜神,感觉有点吓人。所以过节时,我会自觉地乖得一声不吭,默默地看着父母亲摆放酒席。长台上放满鲜果、年糕、蜜饯、糖果。八仙桌移置客堂中间,围上桌围,摆放着各种菜肴。酒盅、筷子排列得整整齐齐。三件子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有一只小方桌,是供奉“地基”的。所谓“地基”,指从前死于住宅附近而无人祭祀的野鬼。祭祀它们是求它们不要作崇,而要保佑一方平安。 此时客厅里灯笼高挂。父亲点燃香烛,从门外敬请天地众圣和先祖们进屋歆享。此时,家中长幼依次为序,按辈跪拜。全家人说话很轻,不碰桌椅,否则要惊动祖先。蜡烛是不能全烧尽的,要留一点以备等会儿守岁之用,称为“子孙烛”。 酒过三巡,香落五节,供上热饭,饭碗里要埋几只荸荠。然后焚烧锡箔,待锡箔烧尽,再依次跪拜。父亲嘴里还念念有词,对先祖念道:“老祖宗保佑我们全家健康平安,明年再请。”然后挪一挪椅子,这才算祭祀结束。这时候还要燃放爆竹,对天地众圣、先祖们表示欢送。 守岁 每年过春节天气都很冷。我们家的客厅又大又高,我很冷又不敢出声,但心里很高兴,等待着吃年饭。当然,吃不重要,拿压岁钱是最开心的事。那时候过年吃的菜大都是凉的,越吃越冷,所以我喜欢吃火锅,这是年饭之最。饭间父母发给我们压岁钱,一个小红包里面装两元钱。我如获至宝,恨不得马上去买鞭炮。可是,压岁钱是要放在枕头底下压一夜的。 年饭吃好,开始守岁。守岁时要点一对守岁烛,生花报喜,红光满屋,彻夜不熄。这时候,一家人会围炉而坐,吃瓜子、糖果,讲闲张。蛋黄花生、寸金糖我是不厌其多的。听父亲说,守岁早在隋唐之时就盛行了,连宫廷里都非常重视。李世民《守岁》诗云:“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守岁是达旦不寐的。我熬不得夜,吃着喝着,捧着压岁钱,哈欠连天,一会儿就悠然入睡了。等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真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