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雪花的故事

雪花的故事

  • 字数: 1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246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轴,全方位介绍了雪花啤酒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系统地描摹出雪花啤酒在时代际遇中的思考与行动,转型与升级,艰辛与荣耀,同时,本书还挖掘出反映企业家的崛起、能量与担当的事迹,激发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驱动经济与社会转型升级。
全书分为“雪花之路”“雪花之道”上下两篇,上篇分四章讲述雪花啤酒的历史、发展、经营、管理等,下篇选取雪花啤酒发展历程中的品牌故事,展现雪花啤酒在时代的浪潮里敢为人先、转型升级、锐意进取的产业发展史。
目录
上篇 雪花之路
第一章 一脚踏入啤酒江湖
坚定在中国做啤酒的信心 7
延伸阅读:“蛇吞象”大连一役 8
“蘑菇战略”初现 10
“新老”管理交锋 12
延伸阅读:东北集团确立管理雏形 14
学会酿酒 16
学会卖酒 18

第二章 沿江沿海 走向全国 23
沿江沿海“三步走” 25
延伸阅读:华润蓝剑说 27
为什么是“雪花”走向全国 30
• 啤震天31
• 把机会留给雪花 32
• National Brand 雪花33
延伸阅读:红区与白区 36
延伸阅读:畅享成长 38
二十六只猫和一只虎 40
• 组织灵活应对竞争42
延伸阅读:华润雪花的“中战委” 44
打造“更好的”管理体系 45
• “侯八条”46
• 印象论48
• 次渠道改造50
• 消费点质量管理52
• 岗位的问题54
• 275行55

第三章 不断勇闯 全国 59
做大规模,做大雪花 62
延伸阅读:百年枣园 64
延伸阅读:循环经济的雪花工厂 66
做大规模,做大精制酒 67
渠道专业化 69
根据地建设 70
探索中国的品牌升级 72
• “勇闯天涯”故事开讲73
• 雪花纯生与古建筑78
延伸阅读: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雪花厅 81
• 雪花换标 —— 中国元素82
全方位改进生产管理体系 84
延伸阅读:集中采购 87
延伸阅读:基地工厂 89

第四章 华润雪花开启全新赛道 93
三年变革,实现有质量增长 96
延伸阅读:“3+3+3”战略 97
• 组织再造激发内部活力100
• 品牌重塑直指中高端103
• 布局 “大基地”提质增效107
• 重塑文化 重塑团队109
延伸阅读:“五有”团队 112
决战高端,雪花在路上 114
延伸阅读:疫情中的华润雪花啤酒 116
• “五点一线”方法论118
• 携手喜力,打造中国品牌+国际品牌群120
延伸阅读:喜力星银上市 124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126

下篇 雪花之道
孩子的名字是品牌 133
二十六只猫和一只虎 135
车子如何跑得快 137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139
愿此风不随此物去 142
喜读“侯八条” 151
华润啤酒为什么成功 153
跟上 CRB 前进的步伐 155
三热爱 162
胡雪花 167
梅花,雪花 171
执行,到一线去 175
没有灵魂的队伍是打不了胜仗的 179
小荷才露尖尖角 183
把学习和反思当成我们的工作习惯 186
打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级指挥人才队伍 192
到业务中去,从业务中来 199
我们走在大路上 204
五点一线 208
势能论 220
摘要
     华润进军啤酒行业,是一个偶然。中国啤酒行业遇到华润,是一个必然。所有人都还记得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专享标准”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还有一个对啤酒行业影响巨大的“生产目的”大讨论。经济发展的目标从以钢铁生产为主的“重工派”变为满足生活需要的“轻工派”。“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开始扭转。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作出“把啤酒搞到50万吨”的批示,啤酒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中首先脱颖而出,被列为短线产品而得以优先发展。 1985年,国家实施“啤酒专项工程”,中国建设银行出资8亿元,地方自筹26亿元,开始了中国啤酒自力更生之路。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各省、市、自治区,有近干家啤酒厂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啤酒。1989年,中国已经有大大小小的啤酒厂813家。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全国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门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 快速引进国外技术、装备使得啤酒企业快速投产、快速产生回报,但其是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对于以自筹为主的啤酒企业来说,压力与日俱增,一大批靠贷款起家的啤酒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负担。 本土啤酒企业的竞争和经营压力并未阻挡国外投资者的热潮。人均13升的年消费量现状(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足以在中国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促使国外啤酒企业不再满足于提供贷款和设备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增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独资企业逐步进入中国。海外品牌纷纷抢滩中国,世界排名靠前的美国AB、荷兰海涅根、美国米勒、日本麒麟、澳大利亚福斯特、南非啤酒、丹麦嘉士伯、英国巴斯、德国贝克、日本朝日、菲律宾生力、比利时时代、新西兰狮王、墨西哥科罗娜、马来西亚健力士、苏格兰T牌等蜂拥而入。 1993年,中国啤酒产量达到1200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的啤酒大国。然而这个行业日益面临着数量多、管理乱、竞争无序、亏损普遍的复杂局面。1992年,在沈阳啤酒厂的年度总结报告中,仅沈阳本地就有12家啤酒厂,足见啤酒行业竞争的胶着。 啤酒行业亟需强有力的“能力者”。 华润集团80周年的纪录片《润物耕心》,是这么记录的。 1993年,时任华润创业总经理的宁高宁,带着团队来到沈阳,参加与沈阳市及日本三洋电器三家合作创办沈阳华润压缩机有限公司的签约仪式。当晚,宁高宁又掀开了随身携带的一份资料,这份一直放在身边的招股书,是一份青啤的招股书,他已经翻看了几个月。压缩机项目协议签署当天,华创团队向沈阳市提出附带收购沈阳啤酒厂的需求,觉得啤酒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从20世纪50年代起,华润作为内地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经营的进出口商品涉及工艺、丝绸、服装、农副土特、轻工、建材、石化、机械、设备等9大类,在本销的同时,还大量向海外转口。1978年华润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历史优选峰。 1992年前后,随着对外贸易经营权放开,华润开始由投资经营设施转向投资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化项目,并借助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通过孵化注资,支持实业发展,由此推动了华润业务由贸易向实业的实质性转型。 东北是中国的核心老工业基地,沈阳铁西区作为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早在1940年时就有各类工厂232家,这232家里就有后来的沈阳啤酒厂。在地方招商引资的热潮中,华润先是通过沈阳华润压缩机有限公司落子沈阳,紧接着将当时沈阳十大利税大户之一的沈阳啤酒厂纳入麾下。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