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字数: 1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260412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每当你感到与孩子的隔阂,就读一读这本畅销90年,发行超5000万册的全球公认的家教经典 ●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简·尼尔森《正面管教》等著作的理论基石;正向管教、S.T.E.P父母效能等主流教育思想的灵感源泉 ●《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作者阿德勒,征服无数人的心理大师教育者的悉心忠告,谆谆教导 ●带领孩子走出心灵困境,激发内心力量 ●容易理解,便于理解实操的儿童积极健全人格培养手册 ●教你如何“更好的爱孩子”,正确的看到孩子的需求,成为走进孩子内心的“高能家长”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介绍儿童心理和教育方法的经典著作,自193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帮助了一代又一代困惑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 作者用具体案例分析儿童的特定行为,从根本上识别孩子的困境。帮助父母理解儿童,为儿童超越自卑提供帮助,成为高效能的父母,给予孩子需要的支持和引导,让孩子有勇气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从而培养出正向、自信、有能力的孩子。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儿童教育概述
个体心理学的应用
三个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整体大于单一
社会意识的作用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孩子的“野心”
危险的“负重”
学校的作用
第四章 引导儿童 追求优越感
找到正确的方向
正确理解孩子的“异常”
第五章 自卑情结
孩子身上的恶性循环
……

摘要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之外,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也是人性最重要的心理事实。追求很好的念头与人的自卑感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倘若我们没有自我感觉到落于“下风”,就不会有欲望突破现状。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在此会将它们分开讨论。在本章我们将讨论的是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说到追求优越感,我们想的第一个问题是:追求优越感是不是人的本能,就像我们的生物本能一样?答案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我们不能说人天生就会追求优越感。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这背后有着一定的生物基础,且这种倾向存在着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人性本身与追求优越感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但我们也知道,人被困于一定范围内活动,于是某些能力我们永远无法获得。比如,我们不可能像狗一样拥有敏锐的嗅觉,也不可能用双眼看到紫外线。不过,有一些功能性能力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在这种发展中,我们一方面可以找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根源,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根源。 实际上,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具有一种冲动,即处于任何环境下都努力追求优越感。人性不能忍受长期的低下和屈服,为此,人类甚至可以推翻信仰。而他人蔑视、受到侮辱的感受以及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会让人渴望攀登更高一级的目标,以获取内心的补偿,进而达到完美的境地。 实践证明,环境造就了儿童的某些特征。儿童因为某种环境的力量而变得自卑、脆弱,甚至产生不安全感,而这些感觉又反过来刺激儿童的整个精神心理。于是儿童就会对摆脱这种状态充满强烈的渴望,希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获得平等感。儿童努力向上的愿望越强烈,其目标就会定得越高,而这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这也导致这些目标往往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因为儿童在幼儿时期总是可以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这就使得他们认为自己以后会成为某种超人存在。我们发现,儿童会心存难以忘却的幻想,会被某种“成为超人”的想法所掌控,这种想法常常会出现在那些自我感觉相当脆弱的儿童身上。 例如,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14岁的孩子,在被问及童年时期的印象,会说自己在6岁的时候,由于不会吹口哨而感到非常痛苦。可是,有一天当他从房间里走出来时,他竟然会吹了。他觉得神奇极了,并认为这是上帝的赠予。这个事例清楚地表明脆弱感和将自己想象成大人物之间联系相当密切。 追求优越感在一些具有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着强关联。我们通过观察,能够从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中看出其野心。倘若他存在着异乎寻常的获得认可的愿望,那么其中必然包含着些许嫉妒。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很容易变得期盼自己的竞争对手遭遇不幸。在这种阴暗心理的影响下,儿童往往会患上神经性疾病,还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刻意为别人制造麻烦,甚至出现犯罪倾向。他们为了证明、抬高自己的价值,不惜做出污蔑、羞辱对方的卑劣行为,特别是在他人面前。这样的孩子自认为无人可以超越他,所以,不管是抬高自己的价值还是贬低他人的价值,都于他无关紧要。当对权力的私欲达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产生报复心理。这种孩子外显出一副好斗和挑衅的姿态,他们目露凶光、暴跳如雷,随时打算与假想敌交锋。对于那些极力追求优越感的儿童来说,考试绝对是一个痛苦的情景,因为考试可以将其没有价值的地方暴露出来。 这说明,考试这件事也应适应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对不同的学生而言,考试的意义截然不同。我们常常发现,某些学生认为考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会因此脸色忽红忽白、说话结巴、身体不停地颤抖,心里又惊又怕,甚至大脑一片空白。有些学生仅有藏身在众人中时才敢回答问题,否则他们害怕自己被其他人注意到。儿童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同样也表现在游戏中。比如,在玩驾驭马车的游戏时,追求优越感的儿童只愿意扮演具有决定权的车夫,因为他们想做领导者,想指挥他人。倘若他们因为经验不足而没能如愿成为马夫的扮演者,他们就会故意扰乱游戏。倘若他们多次遭受挫折,并因此变得沮丧,那么他们就会在身处新的情境时表现得畏首畏尾,不敢再勇往直前。 那些依然充满雄心壮志的儿童,会继续喜欢各种竞争性游戏。但是,他们在被击败时也会变得畏手畏脚,不知所措。通过了解儿童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就能推断出其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就像成年人,他们中不少人对拿破仑充满崇拜之情,尤其是在那些野心勃勃之人眼里。整天做着妄自尊大的白日梦中的人,其实很容易感到自卑。因此那些时常受挫的人往往会在现实之外追求心理满足,且陶醉其中。这种情况在梦境中也会出现。 我们根据儿童在追求优越感时表现出的趋势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种类。当然,这种区分不可能划分得非常精准,因为这种差异的种类繁多,而且其的维度是由儿童的自信程度来决定的。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通过正向努力获得优越感:它们会努力获得教师的好感,还让自己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