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贸易网络中的黄土丘陵(BC1300-1050)

贸易网络中的黄土丘陵(BC1300-1050)

  • 字数: 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曹大志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266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处小型的区域调查、400余个遗址的标本检视、180余件青铜器的观察分析……作者立足考古学方法,构建出一个以黄土丘陵为枢纽,由中原商王朝驱动,涉及关中盆地、华北平原、北方草原等广大区域的贸易网络,从社会—经济的视角理解早期文明的成长与边地社会的发展。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数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这个现象长期吸引着考古学界的关注。为了理解它,作者通过检视过去调查的标本,确认了晚商时期遗址400余处;通过在石楼县的区域调查、采样,获得了对黄土丘陵本地社会的深入认识。在此基础上,作者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多个来源的铜器指示晚商时期的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北方草原都有跨地区的联系。结合考古材料和文字记录,作者提出晚商时期的中国北方存在一个涉及广泛的贸易网络。 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扮演了中原文明与北方草原联系的中间人角色。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在贸易网络中变得更复杂,中原文明也在跨区域的联系中获得成长。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对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作者简介
曹大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代表性工作有《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族徽”内涵与商代的国家结构》等。曾在寿县寿春城、礼县西山、大堡子山、宝鸡周公庙、周原等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工作。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一、未解之谜 二、田野和实验室工作 三、地理背景 四、公元前2千纪的年代框架 第二章 黄土丘陵 一、地貌、土壤、河流 (一)地貌(二)土壤(三)河流 二、气候和植被 (一)气候(二)植被 三、生计和文化 (一)文化(二)动、植物遗存记录(三)技术、产量和策略 四、聚落形态 (一)数量、密度、分布(二)聚落、墓葬、墓地(三)规模、聚落选址和遗物分布 五、社会组织和社会复杂性 第三章 青铜器———区域间联系的证据 一、类型与风格 (一)资料、年代、可能的产地(二)分组原则和结果(三)各器类的分析比较 二、铅同位素与合金成分 第四章 贸易网络(一):从黄土丘陵到安阳 一、反思“劫掠说” (一)交通路线(二)考古记录(三)文字记录 二、与安阳交易 (一)可能交换的物品(二)锶同位素证据(三)贸易的参与者——安阳的文字记录(四)考古证据——遗存分布反映的贸易模式 第五章 贸易网络(二):从黄土丘陵到蒙古草原 一、克列克苏尔、鹿石、营地遗址 (一)克列克苏尔(二)鹿石(三)营地遗址 二、与中蒙联系相关的进展 (一)年代学(二)鹿石的含义(三)大规模驯马(四)社会分化 三、蒙古与中国的联系:兽首风格器物的产地 第六章 贸易网络(三):黄土丘陵与关中盆地 一、关中盆地的社会发展 二、黄土丘陵与关中盆地的联系 三、贸易网络的崩溃 第七章 结语:理解北方边地社会 一、燕山地区 二、贸易网络的作用 三、贸易网络的根本动力 四、贸易网络的机制和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黄土丘陵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合金成分 附录二 黄土丘陵出土青铜器的图像资料 附录三 黄土丘陵出土青铜器的风格与产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