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时空简史

时空简史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王涛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55227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1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多维度讲述世界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专著。作者以中国思想文化为主导,从历史、宗教、哲学、数学、逻辑等多个角度,阐述科学形成及发展的时空历史;通过对比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探讨两种文明不同发展结果的深刻原因。
作者简介
王涛,男,1968年生,祖籍吉林省梨树县,哈尔滨市人。1987年,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工程系机械化专业。1991年,毕业分配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工作,高级工程师。现在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工作。曾出版哲学专著《辩证法》(2005年,远方出版社)。
目录
一、绪言 / 1
二、重提二元论 / 3
2.1哲学目前的二元论 / 3
2.2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及余波 / 5
三、科学所面临的哲学问题 / 7
3.1认知层次与认知兴趣 / 7
3.2哲理与数理 / 13
3.2.1 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 / 13
3.2.2 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 / 16
3.2.3 概括与抽象 / 19
3.2.4 归纳与演绎 / 21
3.2.4.1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 21
3.2.4.2 中医思想与西医思想的区别 / 24
3.3科学哲学化与哲学科学化 / 26
3.3.1 数理与哲理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形式统一体 / 26
3.3.2 科学概念日趋哲学化 / 27
3.3.3 哲学观念对科学发现的影响 / 28
3.3.4 数学发展中的断层由哲学理念填补 / 30
3.3.5 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需要哲学做出合理的回应 / 32
3.3.6 哲学与科学关于三个基本概念“物质”“空间”“时间”认识上的区别 / 33
3.3.6.1 哲学“物质”概念与科学“物质”概念的区别 / 33
3.3.6.2 哲学“空间”概念与科学“空间”概念的区别 / 35
3.3.6.3 哲学“时间”概念与科学“时间”概念的区别 / 36
3.3.7 哲学基本概念之间的隐喻性与趋向性 / 38
四、空间的物质属性 / 43
4.1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哲学意义 / 43
4.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 47
4.3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 52
4.4能量与信息 / 58
4.5感知世界的极限 / 61
五、时间的物质属性 / 66
5.1意识的物质性 / 66
5.2古希腊的数学流派 / 69
5.2.1 毕达哥拉斯学派 / 69
5.2.2 柏拉图学派 / 72
5.3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 / 75
5.4康德的时间观 / 82
5.5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 / 83
5.6逻辑时间与物理时间 / 86
5.7绝对时间与相对时间 / 90
5.8宏观时间与微观时间 / 97
5.9时间的客观表现 / 104
5.9.1 光的时间意义 / 104
5.9.2 能量的时间意义 / 108
5.9.3 生命的周期性 / 112
5.9.4 物质的周期性 / 117
5.9.5 运动的周期性 / 125
六、时间的意义 / 129
6.1时间的周期性 / 129
6.2时间的过程性 / 132
6.3物理时间(标准时间)对自然过程时间的破坏 / 135
6.4中国古代的时空思想 / 142
6.4.1 天圆地方 / 142
6.4.2 阴阳太极 / 146
6.4.3 天人合一 / 151
6.5佛教中的时空观 / 157
6.6普遍的时间模式—“行星结构”(时间墙、跃进时间、回归时间、自由时间) / 166
6.6.1 时间的“行星结构” / 166
6.6.2 “行星结构”模型的普遍性 / 172
七、自然的基本矛盾—空间与时间 / 176
7.1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两种现象—空间现象与时间现象 / 176
7.2中国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概括性总结—阴与阳 / 180
7.3空间、时间的两面性—自然属性与意识属性 / 184
7.4“阴阳”观念与“空间、时间”观念的等价性 / 187
7.5时间的否定性—道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 / 197
7.6时间力与空间力 / 207
7.7空间与时间的矛盾 / 212
八、数学的阿喀琉斯之踵—可分性原则 / 220
8.1自然界可分吗? / 220
8.1.1自然万物是彼此绝对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 / 220
8.1.2 物质存在的三重属性 / 223
8.1.3 边界的意义 / 227
8.1.4 自然生数还是分数 / 230
8.1.5 物质可分性的否定 / 236
8.1.6 空间与时间可分性的否定 / 240
8.1.7 可分性原则的自然证伪 / 243
8.2数学公理存在的必要性前提—假设 / 250
8.2.1 数学公理的来源 / 250
8.2.2 数理与哲理的矛盾 / 252
8.2.2.1 二重判断与三重判断 / 252
8.2.2.2 逻辑取向的偏见性 / 261
8.2.2.3 绝对对称性原则与相对对称性原则 / 264
8.2.2.4 运动的原则与静止的原则 / 267
8.2.3 数理的法则—奥卡姆剃刀 / 270
8.2.4 可分性原则是一切数理逻辑存在的必要公理假设 / 271
8.2.5 科学对于数学这个基于假设建立起来的逻辑体系的依赖 / 278
8.2.6 科学可信吗? / 284
8.3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存在论”与“数理论”之争 / 290
8.3.1 芝诺悖论的意义 / 290
8.3.2 形与数的矛盾 / 297
8.4数学目前的三次危机 / 304
8.4.1 无理数的发现对物质可分性及理想化数学形式的挑战 / 304
8.4.2 无穷小的困局 / 307
8.4.3 集合论的产生及其意义 / 314
九、空间的意义 / 320
9.1空间形式认知的多样性及其种类 / 320
9.2空间思想的变迁—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 / 323
9.3空间常量的存在及其意义 / 328
9.4空间的特性 / 333
9.5物质存在现象的两个极限—空间与时间 / 338
9.6空间的意义 / 342
十、中极原理 / 352
10.1极点、中心现象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 352
10.2事物中间状态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 357
10.3极化原理(矛盾发展的两个方向) / 360
10.3.1 向心运动 / 360
10.3.2 离心运动 / 362
10.4中国文化里的好“中”现象 / 363
10.5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中”庸之道 / 366
10.6佛教的“中”观学说 / 372
10.7中国古代的科学指导理论—《易经》 / 379
10.7.1 古代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易理 / 379
10.7.2 《易经》中的尚“中”思想 / 383
10.7.3 “静一”“动二”与“一分为三” / 388
10.7.4 《易经》中特有的预言性思维  / 393
10.7.5 阴阳全息原理 / 396
10.7.5.1 镜像分离原理 / 396
10.7.5.2 等效回归原理 / 399
10.8辩证法的三个思维形态 / 401
10.8.1 哲学态 / 401
10.8.2 逻辑态 / 405
10.8.3 中庸态 / 409
十一、辩证统一模型 / 414
注释 / 419
参考文献 / 425
致谢 / 431
摘要
     二、重提二元论 2.1 哲学目前的二元论 二元论思想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一般来说,二元论思想主张的是: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精神世界;不仅存在一个物质的实体世界,还存在一个精神实体世界。在描述这两个世界的关系上,东方与西方的二元论思想还是有所区别。尽管存在不同观念,但二元论核心思想都将目光汇聚到一个神秘的地方——空间。 在中国古代,最早阐述二元论思想的是《易经》。《易经》产生于周朝,就其思想脉络已然超越了那个时代。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国古人认为:天与地是两个优选的物象。天高星远,不可触及,称其为“象”,而脚下的大地及其生长着的万物则是我们身边生存的依靠,称之为“形”;不可触及的天,要比我们生长的地要高贵。天上的景象,决定了地上人们的生存状况;“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化演绎了世间的一切。天代表着优选的“阳”,地代表着优选的“阴”。 与孔子同一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也提出了一个二元论思想:“道”与“德”。老子在其《道德经》中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不仅创造了这个世界,还左右着这个世界;与“道”相对,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则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运化和应用,是大道的天然流露。 在中国宋代,二元论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程朱理学,其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继承周敦颐、程颢、程颐及佛、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除“理”之外,朱熹还提出了与“理”相对的存在“气”。气是构成万物的质料,而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气)相统一的产物。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 西方的二元论思想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代表人物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像变幻与叠加。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心物”二元论,认为世界存在着两个实体:一个是只有广延而不能思维的“物质实体”;另一个是只能思维而不具广延的“精神实体”。二者的性质接近不同,各自独立存在和发展,谁也不影响谁和决定谁。 笛卡尔的二元论,到了其信徒斯宾诺莎后,西方二元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两个平行、独立、互不相干存在的“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发生了关系,斯宾诺莎把这个统一了的二元论称为“神”体。“神”体是世界专享的实体,驱动着自然的一切法则及现象。“神”体即是宇宙专享的存在,“神”即上帝。但是,斯宾诺莎的上帝概念与宗教不同,他不再把上帝作为纯精神的、纯人格的、绝对自由的、绝对创造性的与万物分离的宗教象征,而是一种有广延的、按必然l生运动的、非绝对自由的、与自然万物同在的东西。斯宾诺莎认为空间具有绝对存在的属性或方式,并把所有神的属性都给了这个绝对空间。 2.2 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及余波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二元论思想对宗教的形成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二元论思想最为积极的意义是直接导致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产生,间接地促成了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分离。这就是黑格尔绝对观念学说的消退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科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上,宗教观念始终没有占据中国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流意识,这要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自先秦百家争鸣以来,以易学为代表的“阴阳”理念广为传播,各家各派学说都包涵了阴阳学说的精神。从军事到医学,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生活无不被这种思想与理念所左右。 中国汉朝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在与道家思想经过一番激烈交锋之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的覆灭。在这期间,道家思想因为被放弃,而逐渐离散流入民间,形成了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道教的思想已经与老子的《道德经》里的思想相去甚远,逐渐沦为了封建迷信制造者和传播者的理论武器。由于没有成为正统思想,道家便自创了阴阳两界加天界的三极世界。地上封建皇权没能承认的道家思想,在天上被玉皇大帝所承认。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兴盛于印度,落根于中国。佛教在印度已经消失,却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他的根脉。中国唐朝初期,国家采取对外友好开放的政策,国家兴盛,民族融合,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可以不受约束地传播。唐朝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开创了佛教发展的新局面。 到了中国宋朝,朱熹认为:“天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