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学徒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传

从学徒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传

  • 字数: 243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60711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计亮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名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山大学工作和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作为三名贡献者之一,计亮年首次发现“茚基动力效应”,轰动世界。本书讲述计亮年从皮革厂学徒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书末附有“计亮年年表”和“计亮年主要论文目录”。本书集传记文学和学术记录为一体,不但是计亮年的人生传记,更是新中国化学专业成长的传记。本书弘扬正气,为科学家立传,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目录
第一章苦难的少年1
第一节不幸的家庭2
第二节学徒工岁月7
第三节喜迎解放10
第四节知识改变命运12
第二章在曲折中成长17
第一节在山东大学开启化学生涯18
第二节进入北京大学深造22
第三节走上高校讲台26
第四节从事前沿交叉学科——配位化学研究28
第五节独立主讲四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30
第六节参加"03045铜萃取剂"协作研究39
第三章抓住机遇发展生物无机化学新兴学科43
第一节发展生物无机化学新兴学科44
第二节与美国同事合作,共同发现了"茚基动力效应"47
……
摘要
     第一节 不幸的家庭 像所有经历过新旧社会的人一样,计亮年人生阅历丰富。这个“丰富”带给他的,既有痛苦,也有欢欣。从1934年4月到1952年9月,计亮年度过了他艰辛、曲折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从1934年4月到1948年6月走向社会前,计亮年是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成长的,也是在一个“颠沛流离”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 1934年4月20日,计亮年出生于上海市马当路普庆里10号的普通弄堂里。由于旁边的普庆里4号是抗日战争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属于文物保护区,所以该故居至今仍保留完整。计亮年父亲计竹卿,又名计炳宏,祖籍浙江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出生于宁波西郊乡,自学成才,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1906年,他进入英国泰晤士报社驻上海分社做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已晋升为该报社职员。母亲计黄氏,出生于宁波乡下,是相夫教子的传统家庭妇女。二人于1912年在宁波乡下结婚,生育了六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计亮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他3岁前,家境还算殷实,小时候有保姆照料。虽然宁波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旧社会家庭重男轻女,家里的几个姐姐文化程度都不高。计亮年对有文化的大姐夫非常崇拜,从小就对读书有强烈的愿望。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随后上海沦陷。计亮年小小年纪就亲历了上海“八一三事变”炮火的洗礼,以及沦陷区难民的悲惨。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清晨赶早就是为了去抢购配给的“户口米”,那时的场景他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日本军的铁蹄之下,计家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工作的英国泰晤士报社濒临倒闭状态。回忆少年时光,计亮年刻骨铭心。他不仅亲眼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侵略上海的滔天罪行,而且经历了国民党政府腐败的统治和通货膨胀。也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奋发学习、报国图强的强烈愿望。 1940年9月,6岁的计亮年进人上海通惠小学读书。同年,母亲因患肺结核病不幸去世。尽管家里的生活来源接近靠父亲支撑,但这一不幸的事情仍给家里带来巨大的伤痛,也给计亮年的幼小心灵一个沉重的打击。到了1943年,父亲同样因肺结核病不幸去世。年仅9岁的计亮年,没有了父母的疼爱,也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姐姐和哥哥的帮助生活,饱受了人间苦难。 1945年2月,读小学五年级时,计亮年患了伤寒症。当时他一直高烧不退,病情凶险,没钱看病,在家休养了差不多半年。病愈后他通过考试跳班,1945年9月转入“新新小学”继续六年级上学期的学业,直到小学毕业。同年9月,他考取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圣德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因该校学费昂贵,1947年,计亮年不得已转到齐鲁中学读初中二年级。这时候,计家已经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六个姐姐中有三个已经出嫁,其家庭经济来源都是依靠丈夫,孩子又多,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大姐夫范世震为上海一家外国公司职员,能讲一口流利法语,喜欢看的《矛盾论》等进步书籍,是中共地下党工作者。1947年,他突然病亡,留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由怀孕的大姐计桂英独自抚养。为了维持生计,计桂英只好在有钱人家里洗衣服谋生,只要她能做的事情都去做。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她仍勇敢地走向社会,在江西九江针织厂当工人,独立支撑家庭。而尚未出嫁的三个姐姐也没有正规的工作和固定的经济收入,计亮年可以依赖的只有17岁的哥哥计永年。 哥哥计永年非常聪明勤奋,每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听收音机自学英语,后来,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初中毕业后,先后进入上海国际电台和美国合众通讯社驻上海分社担任打字员,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然而在1947年,噩耗再一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哥哥计永年也得了肺结核病,继而被美国合众通讯社上海分社解雇。失去工作后没有了经济来源,父母不在人世,哥哥因过度着急导致精神失常。哥哥的厄运,对这个家庭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此时,整个家庭专享可以依靠的只有在上海八仙桥经营裕新百货商店的大姑妈范计氏。在这样的情况下,计亮年读完初二后,不得不中断他的读书生涯,早早进入社会。 因患有精神病,哥哥计永年大脑功能紊乱,经常惹出事情。有一次发病,被人用绳子长时间捆绑,造成他血液不流通,最终导致坏血病。此时,计亮年已离家外出打工,在工厂当学徒工了。之后,他才得知这件事,赶紧回去探望哥哥。当他赶到家里时,哥哥已经躺在床上,双目失明了。1948年年底,哥哥计永年病亡。哥哥的离世在计亮年心里再一次划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身边亲人一个个地离去,少年的计亮年无法坦然接受。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生活,家里人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 由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饥饿成了严重威胁少年计亮年生存的主要因素。他七八岁的时候,过着极为窘迫的生活,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每餐仅分得一小碗的稀饭和少许咸菜。长期的饥饿导致计亮年营养不良、骨瘦如柴。他只是一个被人同情、并不惹人喜欢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