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研究(1912-1949)

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研究(1912-1949)

  • 字数: 4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者: 李有军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40515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西安易俗社从建立到发展的专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陕西地方知识分子主导的,由陕西军政、教育、文化等各界知识精英共同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在秦腔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秦腔受众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斐然。与传统秦腔江湖班社相比,易俗社全新的办社理念和开创性的秦腔艺术生产模式,引领了西北地区秦腔艺术发展潮流,促进了秦腔现代性的确立。本书总结民国时期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经验,揭示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规律,对于当下的传统戏曲发展变革具有鲜明启示意义。本书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李有军,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电影、戏剧戏曲理论研究。亦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易俗社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三、关键词:戏剧现代性 第一章 易俗社的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 第一节 孕育易俗社的民众土壤与文化传统 一、秦腔与近代陕西民众生活 二、作为近代陕西民众娱乐形态的秦腔 第二节 时代使然:西安易俗社的成立 一、易俗社创建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易俗社的创立及其组织构架 第三节 铸社之魂: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 一、剧社宗旨:时代精神的表征 二、文人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 三、深谙时代主题,融入变革洪流 第二章 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的现代性呈现 第一节 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机制 一、易俗社的艺术生产体制 二、易俗社的管理机制 三、易俗社的教育培养机制 第二节 易俗社剧目生产理论纲领 一、统摄与召唤:易俗社秦腔创作理论纲领 二、易俗社秦腔史论建构 三、易俗社秦腔理论传播场域 第三节 易俗社剧作家群体 一、深谙秦腔艺术美学精髓 二、中西贯通的人文素养 第三章 易俗社秦腔艺术“文本”呈现: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剧 第一节 易俗社新编秦腔剧目旨归考察 一、宏大叙事:秦腔剧本的“时代表达” 二、铺叙生活:秦腔剧本的世俗生活审美 三、“新女性”:易俗社秦腔剧目的性别意识 第二节 易俗社秦腔艺术舞台演剧 一、秦腔导演制的确立 二、京剧教练加盟剧社 三、战时“外来”剧社的影响 第三节 易俗社学员舞台表演与艺术传承 一、易俗社培养的“两代学员” 二、易俗社秦腔艺术审美呈现 第四节 秦腔《三滴血》的经典化:易俗社剧目个案研究 一、时代主题与剧目改编 二、艺术趣味与审美品格 三、秦腔电影与省外巡演 第四章 秦腔的现代转型:易俗社秦腔艺术的接受与影响 第一节 易俗社对秦腔艺术审美表现的影响 一、易俗社剧场传播效应 二、易俗社剧场对秦腔表演的影响 三、作为“公共空间”的剧场 第二节 易俗社对秦腔媒介传播的影响 一、改良新制引发的秦腔剧坛新变 二、剧目移植与学员流动滋生的秦腔传播效应 三、省外巡演“场域”中秦腔媒介传播 第三节 关中民众思想启蒙与审美接受 一、思想启蒙与艺术熏陶 二、审美期待视野的重构 第五章 易俗社精神文化的整体观照 第一节 易俗社与陕西地方军政高层的“精神契约” 一、易俗社与陕西军政界的“精神契约” 二、易俗社“文化领导权”的“占有” 三、军政当局意识形态的宣扬 第二节 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二重性探骊 一、现代市场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契合” 二、启蒙“言志”与审美“缘隋”并举 三、秦腔艺术生产二重性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历史使命意识: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 一、古调独弹:鲁迅“光晕”与剧社精神 二、“他者”镜鉴:省外巡演与社外文人互动 三、革命意识:易俗社与西北战地服务团交往 结语 一、易俗社表征秦腔的现代转型 二、易俗社长期延存何以可能 三、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甄别旧戏草》 附录2 《易俗社章程》(民国元年) 附录3 《易俗社新章程》(民国二十年六月) 附录4 民国时期易俗社新编秦腔剧目 附录5 阎敏学研究员访谈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