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人一城--北京闲笔识京华

一人一城--北京闲笔识京华

  • 字数: 11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 作者: 华静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326892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73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华静带我们漫步水墨画里的四合院,在烟袋斜街和南锣鼓巷走走停停,与天坛的门钉触电,在韬奋书店里坐着读梦,在文学馆与大师们会面,在使馆区一角看夕阳,回忆那些年在工体的宏大夜晚,在前门大街上感受老城风景,在人定湖公园邂逅欧洲美感……展示胡同风范,品味指尖时光,回顾留痕记忆,搜寻烟火街区,探索空间边界。
作者简介
华静,笔名丹琨、元琪。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代表。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2016年度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出版诗集《那只安抚灵魂的手》《给相遇多一点时间》《有梦在前头》、散文集《给心找个家》《旧铁路上的寻觅》《送给自己的玫瑰花》、报告文学集《梦里梧桐》等。有《华静文丛》三卷,即《挂满情怀的生命树》《那一片诗情牧场》《停不下来的脚步和云朵》。
目录
第一辑  >> 胡同风范 002 东四十三条97号院 009 水墨画里的四合院 014 烟袋斜街的重逢 018 不复存在的劈柴胡同 022 什刹海的“封面”设计 025 在南锣鼓巷走走停停 第二辑  >> 指尖时光 032 韬奋书店里坐着读梦 040 天坛漫步与门钉的触电 046 与大师们在文学馆会面 054 798 艺术区探“艺” 059 图书馆里的文化沙龙 064 农展馆是一本漂亮的书 第三辑  >> 记忆留痕 074 刘一达的京味表达 080 在使馆区一角看夕阳 085 中央美院里的靳尚谊 091 那些年工体的宏大夜晚 096 属于昌平北七家镇的原味认知 100 中华世纪坛里的“光影铎目” 第四辑  >> 街区视角 106 三里屯切换出的画面 112 神路街周边的节奏 117 麦子店街上的人文风情 122 蓝色港湾遇见好看的缘 127 两广大道深情的召唤 132 前门大街上的老城风景 第五辑  >> 空间边界 138 国家大剧院多元的声音 145 隐藏在天文馆里的一缕情思 151 留影钱币博物馆 156 八达岭长城是一首长诗 162 美展上只为看一树花开 167 人定湖公园邂逅欧洲美感
摘要
     东四十三条97号院 东四十三条,位于东城区东北部,呈东西走向。 东起,是东直门南小街,西止,是东四北大街。东四北大街东侧的各条胡同排序,排到这里是第十三条,因而得名。 明朝时,东四十三条属南居贤坊,分为两段。东段,被称慧照寺胡同;西段,被称汪家胡同。民国后沿称。 整条胡同全长700多米,宽约8米,沥青路面。路两边除停车区域,就是行车行人的路了。电线杆子十几米一个,在胡同上空形成网状。街道还没有进行环境治理前,大门外临街的地方堆满了杂物。外墙上,那些电表箱一个挨着一个,像极了传说中的电信场所。 这条胡同里曾经住过的名人,如果不刻意去挖掘,没有人会在意。清代高官汪由敦就在东四十三条81号四合院居住过。汪由敦何人?浙江钱江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以庶吉士迁内阁学士,直上书房。历任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他博学多识,去世后,乾隆皇帝赋诗怀旧,还命将其书排次上石,名《时晴斋帖》。 汪由敦的《行书临苏轼春帖子词轴》纸本行书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品。 1990年后,浙江金华籍有名诗人艾青迁居到这里。东四十三条97号院,熟悉的人,在看过这个门牌号后,就知道这里是艾青老人的家。1996年,艾青去世以后,其夫人高瑛一直没有搬离。 那是2013年的一个周六,97号院里阳光明媚。我和中国副刊研究会的几位同人到此拜访高瑛阿姨。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和老人保持着联系。 如今,微信里留语音,成为我和阿姨之间交流的优选方式。因为,阿姨的眼睛前年做过手术,看手机屏幕上的字有些吃力。 整个院子不是太大,但整理得清爽、利落。院子里有一棵玉兰树,高约5米,高洁挺拔。 “这棵玉兰树,是我和艾青在1990年从浙江移植过来的。三十一年了,每天我都会看看这棵树,看到它就想到艾青。” 2021年已经八十八岁的高瑛阿姨,每每和人说到艾青,依然那么动情。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满头银发,却乐观豁达、风趣幽默。 去年疫情期间,她发语音说她牵挂着我,当时我也居家办公,听见老人的声音特别感动,本应该是我先问候她的。 那一段时期,我们都被疫情“隔离”在一栋栋楼房里,顶多跑到阳台上透个气。可阿姨有个院子,她可以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活动活动腿脚。一想到此,心里很安慰。 那个院子,四面八方都有房子,形成一个“回”字形结构。南面房子的左边东墙外就是大门洞。大门是褐红色的,外面的砖墙是灰色的,整个院落格局从外观上看,显得端庄大气。 坐北朝南的房子,是堂屋。左面有一侧房,右面有一侧房,南面,也就是临胡同的那间房子是书房,陈列着字画和书籍,正面墙的桌子上当时还摆放着艾青老人的雕像。 沿着堂屋的屋檐,搭建起一条盛满阳光的玻璃走廊。走廊上,养着几盆偌大的植物。记得我和阿姨的几张自拍合影就是在这里拍的。两个人都被正午的阳光刺得眯着眼,但分明流露出笑意。合影还在手机相册里,偶尔翻来看,还会被我们当时的神情逗笑。 偌大的北京城里,这个干净、单纯的小院,闹中取静。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