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影子银行的制度逻辑:基于形成机制的视角

中国影子银行的制度逻辑:基于形成机制的视角

  • 字数: 2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丹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045117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在以往有关影子银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的资产端 界定为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延伸,是银行开展的“类贷款”业务,即银行的影子;并往上探寻资金端,发现除通常理财外的大型商业银行和广义基金是影子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即 “影子央行”。 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一个典型事实寻找可能的新研究角度与方法,从货币制度、分权制度、监管制度、业务机制四个层面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从影子银行的形成机理出发,从“货币当局——行政分权——监管当局——金融企业”四个角度进行探寻,这一框架的目的不在于建立正式模型,也不关注博弈的技术层面,而是以影子银行发展与治理的主体之间权责与约束、激励与约束、冲突与平衡、目标与等作为一个分析视角,在中国分权实践背景下,通过剖析多主体与多层级之间的目标约束与策略互动,解释为何随着调控文件的不断颁行,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却不断增长,金融风险越积越多。
作者简介
陈丹,1982年生,男,三台人,法学博士,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师从我国有名法学家马俊驹教授、知名经济法专家高晋康教授、知名学者王擎教授,酷爱钻研国家治理、制度理性以及金融逻辑。先后任职于中铁信托、成都农商银行、九州证券等,对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内在机制以及微观业务有较浓厚的兴趣,致力于从国家的运作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危机的抉择等方面来理解中国金融制度的安排,以及思考由此所带来的解决金融问题的途径与方式,挖掘出规则与规则之间的稳定关联与制度逻辑,特别强调在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和政府运作逻辑中理解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激励与治理约束,即中国影子银行并非制度漏洞问题,而恰恰是制度运作本身的需要导致的偏离行为,最终塑造了中国式影子银行。
目录
1导论:一个深刻的矛盾/1
1.1发展与治理之谜/1
1.2影子银行的渊源/4
1.3分析框架的搭建/9
2中国影子银行的制度基础:体系、模式及不稳定性/16
2.1引言/16
2.2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基石:商业银行主导模式/16
2.3中国影子银行内生构造:通道模式+同业模式/32
2.4中国影子银行深层拆析:市场结构与系统矛盾/40
2.5小结/51
3中国影子银行宏观制度逻辑:货币驱动、债务扩张及经济结构——从货币制度角度考察/53
3.1引言/53
3.2货币被动供给机制:逐渐积累/53
3.3货币信贷供给机制:应势生成/65
3.4货币供给拓展分析:二元机制/76
3.5小结/86
4中国影子银行中观制度逻辑:经济增长、融资模式及宏观政策——从分权制度角度考察/88
4.1引言/88
4.2地方经济增长模式:财政压力与土地融资/89
4.3行政权力构造模式:综合权力与垂直管理/102
4.4经济增长刚性模式:短期需求与结构改革/114
4.5小结/127
5中国影子银行中观制度逻辑:发展职能、晋升机制与压力激励——从监管体制角度考察/129
5.1引言/129
5.2监管机构职能定位:立足发展经济/130
5.3官员晋升机制激励:经济绩效导向/138
5.4分权式下行政体系:卸责激励制度/147
5.5小结/155
6中国影子银行微观制度逻辑:信用偏好、监管关联及套利发展——从业务机制角度考察/157
6.1引言/157
6.2商业银行业务套利:信用分层与束缚突破/158
6.3企业市场弹性套利:激励衰减与激励相容/168
6.4双向结构套利发展:资源效应与地产周期/177
6.5小结/187
7结论:因解释而未来/189
7.1本书结论/189
7.2本书启示/191
7.3研究展望/194
参考文献/199
后记/2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