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妈妈都是艺术家

妈妈都是艺术家

  • 字数: 23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戴亚楠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3620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绘画和阅读一样,人人都可以学会。本书是一本精美的艺术入门书,专门为女性读者量身定制。艺术并非遥不可及。本书提供了简明易行的艺术研习方法和互动方案,真诚分享不同职业、境遇的女性在学习绘画过程中的感受与心得,探索在忙碌的生活中,亲近艺术的可行途径。 ★10步骤简明易行迈入艺术之门,用笔勾勒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展示近100幅高清名作,沉浸式感受艺术与美;附赠12个亲子互动艺术游戏,营造家庭美育氛围;脱胎于与200位妈妈共同研习艺术的经历,是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艺术疗愈指南。 ★回归家庭美育的源头,释放妈妈身上的艺术潜力和美育资源。欣赏艺术、提升审美、学会画画、践行美育,四位一体搭建艺术与美的启蒙之路,生活中的每一秒都可以成为美育时刻,妈妈就是孩子的教育资源。
内容简介
2020年1月,本书作者戴亚楠带着孩子们到美国过寒假、看朋友,并受邀在一所创新学校教授中国水墨艺术。结果,一场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节奏。在惶恐不安和焦灼无助中,亚楠与家人度过了一年的隔离生活。 这一年却也让亚楠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前几年和她学画画的妈妈们组成了一个“光明正大爱上美育”的妈妈群,疫情严重的时候,大家每天在群里发出记录生活的小画,情绪就变得舒缓而明媚;这些画画的时间,让每个人去认识平时从未仔细观察的新世界,看到更多事物的细节。 亚楠发现,绘画能够帮助妈妈们平静下来,内观自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状态,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本书记录了她带着妈妈们学习家庭美育的过程,从欣赏艺术到提升审美,从学会画画到践行美育,从认识一根线条开始,慢慢变成周日艺术家。 至暗时刻,艺术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在庞杂的世界中不仅求得生计,也获得丰富的、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简介
美育作家,水墨艺术家 著有《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家庭美育必修课》 在中文语境中提出[家庭美育]理念,多年来通过系列讲座和课程推动美和艺术进入普通中国家庭。 她的水墨作品空灵优美,淡中出奇,对生活一往情深。 她也是两个男孩的妈妈,目前专注于写作和艺术创作,暂居美国。 个人公众号[悠然过一生]
目录
序言 我终于走进了艺术之门
自序 妈妈是个艺术家
导读 你就是孩子的教育资源
第一章 就从一根线条开始
1.1 为什么要画画?
1.2 线条是什么?
1.3 线条和我有什么关系?
1.4 什么是好的线条?
1.5 如何从一根线条开始?
1.6 不如“立画为据”
1.7 不可一日无画(1)
第二章 用眼睛随时画画
2.1 学会用眼睛画画
2.2 弗洛伊德也画过儿童画
2.3 可以边吃边画?
2.4 不可一日无画(2)
第三章 深情地凝视一朵花
3.1 论状态的重要性
3.2 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们
3.3 找到你的学习方式
3.4 从凝视到分析
3.5 不可一日无画(3)
第四章 为自己读一首诗
4.1 你和艺术就是一首诗的距离
4.2 一点关键问题
4.3 诗与中国画
4.4 寻常烟火都是诗
4.5 不可一日无画(4)
第五章 你今天的样子
5.1 一切都要经营,你和艺术都是如此
5.2 关于构图不得不知的8个原则
5.3 经营位置,作品大不同
5.4 不可一日无画(5)
第六章 万物皆可入画
6.1 画什么,是所有艺术家的疑问
6.2 夜半厨房里的模特
6.3 给自己第 25 个小时
6.4 不可一日无画(6)
第七章 女人都是色彩大师
7.1 关于颜色,你知道的都错了
7.2 艺术?科学?
7.3 女人都是色彩大师
7.4 不可一日无画(7)
第八章 给记忆涂上颜色
8.1 色彩的三个属性
8.2 我的色彩宣言
8.3 用色彩模式网格分析一切
8.4 不可一日无画(8)
第九章 在闹市中画画
9.1 借用一点工笔渲染
9.2 找到你的风格
9.3 像艺术家一样写字
9.4 不可一日无画(9)
第十章 画出对生活的一往情深
10.1 无处不在的老师
10.2 方法还是智慧?
10.3 认识一个全新的你
10.4 不可一日无画(10)
结语 就这样对生活一往情深
附章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后记 至暗时刻,相信艺术的力量
附录1 书单一:了解西方艺术史,与艺术家直接对话
附录2 书单二:从零开始了解中国画,回归你本就属于的伟大传统
摘要
     贡布里希说,其实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生活着的艺术家,你的作品就是你的生活。 这本书比预想的迟了许久才完成,写作的过程中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却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对这场巨变最正确的回应。 外界越是动荡不安,我们越是需要找到地方安放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 2020年1月,我带着孩子们来美国过寒假、看朋友,并且受邀在一所创新学校的文化交换项目中教授中国水墨艺术。 出发那天,武汉刚刚封城。虽然带着小心,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情况已经得到控制,是一个“局部疫情”。结果甫一落地,情况就急转直下,疫情从区域性的发展成全球性的,直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节奏,而我们娘仨也一夜之间从“度假”变成了“逃难”。再后来,从惶恐不安到随遇而安,我们出乎意料地过了一年的隔离生活。各种魔幻事件在上演,各种观点在交锋、对抗、冲突。 病毒是个试金石,让人性中好看、最丑、最不可思议的一面都一览无余。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到处充满了焦灼无助,在一个叫作“光明正大爱上美育”的妈妈群里,人们的情绪却要明媚、舒缓得多。这里都是参加过第一期妈妈艺术研习营a课程的妈妈们,大家的艺术技巧未必成熟,但是她们都有一个艺术家们最珍视的特质——“诚实地面对自己”。 被隔离在天南地北的妈妈们,每天在群里发出记录生活的小画,面对这场不知何时终结的大劫难,这个小小的群成了大家精神的避难所。 在漫长的隔离生活里,我几乎没有太多机会与人面对面地交流,反而一下子多出了许多画画的时间。我把从厨房到客厅再到后院的每个角落画了个遍:从超市采买回来就画食物,去外面散步就画路边的野花,陪写作业就画写作业的孩子…… 因为画画,我们更仔细地看;因为真正地看到,我们心手相连地把面前的世界画到纸上。画画带来的体验,就像一直不知道自己近视的人配了副眼镜,突然间,一个新世界跳将到眼前。而我们近视的原因就是,忙碌和惯性导致自己许久没有仔细看看这个世界了。 绘画可以带我们短暂地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审视自己,再回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神清气爽。面对人生充满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不再恐慌,只想过好自己所拥有的当下真实的生活。 我很喜欢艺术,但一直只是作为旁观者。 兜兜转转,命运自有安排,2017年,我放下了城市里的所有牵绊,搬到乡下,同时开始学中国画。每天画十几个小时,读艺术史,读画论,几乎废寝忘食。 这样埋头苦画很久之后,有一天我忽然能对艺术家的自述感同身受了,并发现许多艺术史里的桥段也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更多事物的细节,和花草、天空、山峦似乎都有了交流——它们本来就是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教导生命秘密的老师,而我竟然没有真正领会到。 艺术、自然、生活都是美育的资源,而画画是一个联结的途径,把所有这一切融合在一起。 这些年我陆续地做了很多家庭美育课程和工作坊,发现许多父母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找美术班、如何学技法……归根结底在一点:我们离艺术太远,所以才有这个层面的疑虑。 如何打破这个隔阂?2018年,我邀请了近200位海内外的妈妈一起参加“妈妈艺术研习营”,大家画了一整年,梳理出了一条线索: 用绘画构建亲近艺术的路径,把艺术带进真实的生活。 每次我发出那些来自生活的最生动新鲜的小画,我的很多艺术家朋友和老师都会慨叹:太精彩了! 那些穿中式裙裳、当窗理云鬓、不食人间烟火的“亲近艺术”只适合远观,真实的生活当然不是那样的,但抛却滤镜、爱痛交织的生活依然值得我们对它一往情深。 夜深人静时画厨房果蔬,哄睡成功后画终于安静的孩子,客户迟到时画饭馆的桌椅、碗筷、杯碟,小区里散步归来画邻家老爷爷种的花,还有穿了多年要“退休”的运动鞋、努力数小时终于热腾腾出炉的面包……万物皆可入画,不可一日无画。 在这个观念愈发冲突,动荡的世界里,不要去跟随焦虑的风暴患得患失,而要珍惜自己当下的每个时刻。绘画能够帮助大家平静下来,内观自省,带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状态,不再惶恐。 告诉孩子,妈妈和你一样,我们都是艺术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