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研究

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研究

  • 字数: 121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作者: 韦树关 等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26570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3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尼语、马来语、菲律宾语、芒语、岱-侬语、越南泰语等11种语言为代表,对东南亚语言中的汉语借词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揭示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特点、历史层次、来源及其在东南亚语言中的演变发展,探讨汉语借词对东南亚语言的影响。全书由11章组成。第一至第八章对中古汉语语音与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进行了纵向的比较,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九章专门讨论了越南语汉语借词的文白异读现象。第十章探讨了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来源。第十一章从词义的发展(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比喻义的增加)、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褒化和贬化)、造词上的创新、语法功能的变化等方面展现汉语借词在东南亚语言中的发展。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基本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重点和难点
八、基本观点
九、创新之处
十、资料来源
第一章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声母与中古汉语声类的对应关系(一)
第一节帮组的对应
一、帮母的对应
二、滂母的对应
三、蓝母的对应
四、明母的对应
第二节非组的对应
一、晚唐以前的对应
二、晚唐以后的对应
三、有复辅音来源的对应
四、其他对应
三、皆韵的对应
四、佳韵的对应
五、央韵的对应
六、祭韵的对应
七、废韵的对应
八、齐韵的对应
九、灰韵的对应
第五节止摄的对应
一、支韵的对应
二、脂韵的对应
三、之韵的对应
四、微韵的对应
第六节效摄的对应
一、豪韵的对应
二、肴韵的对应
三、宵韵的对应
四、萧韵的对应
第七节流摄的对应
一、侯韵的对应
二、尤韵的对应
三、幽韵的对应
第五章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韵母与中古汉语韵摄的对应关系(二)
第一节咸摄的对应
一、覃、合韵的对应
二、谈、盍韵的对应
三、咸、洽韵的对应
四、衔、狎韵的对应
五、盐、叶韵的对应
六、严、业韵的对应
七、添、帖韵的对应
八、凡、乏韵的对应
第二节深摄的对应
一、侵韵的对应
二、缉韵的对应
第六章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韵母与中古汉语韵摄的对应关系(三)
第一节山摄的对应
一、寒、曷韵的对应
二、山、黠韵的对应
三、删、结韵的对应
四、仙、薛韵的对应
五、元、月韵的对应
六、先、屑韵的对应
七、桓、末韵的对应
第二节臻摄的对应
一、痕韵的对应
二、真(臻)、质(栉)韵的对应
三、殷、迄韵的对应
四、魂、没韵的对应
五、谆、术韵的对应
六、文、物韵的对应
第七章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韵母与中古汉语韵摄的对应关系(四)
第一节宕摄的对应
一、唐、铎韵的对应
二、阳、药韵的对应
第二节江摄的对应
一、江韵的对应
二、觉韵的对应
第三节曾摄的对应
一、曾、德韵的对应
二、蒸、职韵的对应
第四节梗摄的对应
一、庚、陌韵的对应
二、耕、麦韵的对应
三、清、昔韵的对应
四、青、锡韵的对应
第五节通摄的对应
一、东、屋韵的对应
二、冬、沃韵的对应
三、锺、烛韵的对应
第八苎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声调与中古汉语声调的对应关系
第一节平声的对应
一、阴平的对应
二、阳平的对应
第二节上声的对应
一、阴上的对应
二、阳上的对应
第三节去声的对应
一、阴去的对应
二、阳去的对应
第四节入声的对应
一、阴入的对应
二、阳入的对应
第孳越南语汉语借词的文白异读现象
第一节越南语汉语借词文读音和白读音的对应关系
一、声母的对应
二、韵母的对应
三、声调的对应
第二节越南语汉语借词文读音和白读音的特点
一、越南语汉语借词文读音的特点
二、越南语汉语借词白读音的特点
第十章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来源
第一节来源于古代的通语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来源于古代的通语
二、来源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第二节来源于汉语方言
一、来源于闽南方言
二、来源于粤方言
三、来源于北方方言
四、来源于客家方言
第三节从其他语言转借
一、从域内语言转借
二、从域外语言转借
第十一章汉语借词在东南亚语言中的发展
第一节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的缩小
三、词义的转移
四、比喻义的增加
第二节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一、词义的褒化
二、词义的贬化
第三节造词上的创新
第四节语法功能的变化
一、词性的变化
二、搭配对象不同
三、实词的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