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摆脱社交恐惧 用高级防御摘下心灵面具

摆脱社交恐惧 用高级防御摘下心灵面具

  • 字数: 2409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靳宁宁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1214232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资深心理治疗师,结合多年一线咨询经验,针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特别分析的入门级专业读物。主题是探讨人们到底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来应对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控制本能冲动及行为的方式的。 通过提炼精神分析及其它心理经典理论,本书特别澄清了防御机制正反两方面的功能,消解大众甚至专业人士对防御机制的一些误认。并缜密且详尽的分析了防御机制产生的原因,多种防御的类型,不同适应级别的防御机制对人们的生活及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并提供了识别和评估自身无意识防御的简明指南。还从防御的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症状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提出改善性建议。 多年系统的学习及训练,加上曲折的个人心理成长历程,共同促使了作者去完成这样一本既有专业性又通俗易懂的心理防御类书籍。通过有趣的比喻、丰富的咨询案例和生动的心理分析,使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和特征变得简单明了。因此,不论是新手治疗师,还是任何对自身心理状态感兴趣的人,心理防御分析都是一本阐释人类心灵意识和潜意识的内涵及结构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资深心理治疗师,结合多年一线咨询经验,针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特别分析的入门级专业读物。主题是探讨人们到底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来应对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控制本能冲动及行为的方式的。通过提炼精神分析及其它心理经典理论,本书特别澄清了防御机制正反两方面的功能,消解大众甚至专业人士对防御机制的一些误认。并缜密且详尽的分析了防御机制产生的原因,多种防御的类型,不同适应级别的防御机制对人们的生活及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并提供了识别和评估自身无意识防御的简明指南。还从防御的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症状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提出改善性建议。多年系统的学习及训练,加上曲折的个人心理成长历程,共同促使了作者去完成这样一本既有专业性又通俗易懂的心理防御类书籍。通过有趣的比喻、丰富的咨询案例和生动的心理分析,使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和特征变得简单明了。因此,不论是新手治疗师,还是任何对自身心理状态感兴趣的人,心理防御分析都是一本阐释人类心灵意识和潜意识的内涵及结构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社交恐惧:越帮越忙的原始保护
1.1 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
1.2 人际关系总是如此让人担心
1.3 我心中的世界就是真实的
1.4 我总有办法让自己好受一些
第2章 自动运转:恐惧的应激反应
2.1 一键激活心理防御
2.2 拒人千里,非我所愿
2.3 有意保护,无意防御
2.4 自我防御,自我保护
第3章 心理防御:社交恐惧的源泉
3.1 坚不可破的心灵防御
3.2 防御机制的演化
3.3 守护心灵的卫士
3.4 防御机制的弊端
第4章 关于“不”的假象——社交恐惧的表现
4.1 我们总是爱说“不”
4.2 分裂:社交恐惧与交流渴望
4.3 压抑:关起来就不见了
4.4 隔离:我没有什么感觉
第5章 过度防御:借痛苦掩盖痛苦
5.1 过于僵化的防御
5.2 自我欺骗的防御骗局
5.3 过于幼稚的防御
5.4 过于复杂的防御
第6章 多重博弈:坚固又沉重的心灵铠甲防御
6.1 一级防御:婴儿式的自恋防御
6.2 二级防御:少年般的不成熟防御
6.3 三级防御:成人式的成熟防御
6.4 评估你的防御系统
第7章 直面困境:突破不良防御群的桎梏
7.1 灰暗的世界,打开抑郁者的枷锁
7.2 失控的生活,穿越愤怒者的围栏
7.3 可怕的未来,安抚偏执者的恐惧
7.4 悲惨的人生,破解回避者的壁垒
第8章 定位资源,打破社交恐惧
8.1 谨慎些,鱼目混珠的敌友
8.2 意识化,认识你的敌友
8.3 勇敢点,直面你的敌人
8.4 合作化,构建成熟的防御系统
摘要
     第1章社交恐惧:越帮越忙的原始保护 渴望有意义的独处时间并不是神经症; 相反,不能建设性地独处,才是神经症的信号。——凯伦·霍妮 近些年来,社交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进入我们的视野。当我们需要与人沟通一件事情时,我们会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呢?当面沟通?电话语音?微信文字?邮件?或者干脆不沟通?通常来说,当面沟通或者电话语音最为快捷,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连连摆手“还是不要了”…… 很多人调侃自己有“手机阴影”,最怕突然听到手机铃声响,甚至为此常年将手机调为震动或者静音。渐渐地,一种名为“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名称悄然流行起来。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些人大多在网络上通过段子、脱口秀、漫画等喜剧形式来表达自己有多排斥人群、不愿意社交的“苦衷”,这也恰巧印证了罗洛·梅所提到的“苦中作乐幽默”。这种幽默在人们焦虑的时候会特别涌现,就和所有的幽默一样,它可以使人与焦虑保持一段舒适的距离。 对于这一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我想要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有错吗?”“我远离人群,是为了减少无效社交,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我就是这样性格的人,一个人待着挺好”“我又不求什么,干嘛非要跟半生不熟的人没完没了地尬聊,有这时间还不如为自己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很多人乐于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社恐)的标签,貌似这样才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格格不入”。 当然,任何观点都有其对立面,有一部分人在讨论如何回避社交,就有另一部分人认为:“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连这个都不要了,当代人都怎么了?”“这是一种逃避,只是社交恐惧的借口而已”“不是不想社交,而是不能社交吧”…… 有人为此远离城市,搬进深山独自生活,宣称回归自然;也有人为此豪掷千金学习社交技能、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等课程……也许阅读到这里,你已经有了想要支持的阵营,此时的“站队”也决定了你接下来将从本书中感知和体验到什么。我将与你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议题展开深度剖析,去为“被贴标签”的人们撕掉标签的束缚,也为真正有社交困扰的人们寻找出路。 1.1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 安静既是一种孤独,也是一种“解脱”。对于那些真正体会过“安静到让人发疯”的孤独者来说,告诉别人自己向往安静、享受孤独是非常虚伪的。实际上,他们渴望回归人群,哪怕是收到一位陌生人的善意微笑,呼吸一丝属于人间的烟火气息都会令他们感到无比欣喜。但是让这些人承认自己排斥安静、憎恨孤独又同样是困难的,因为承认这些意味着深深的渴望和需要——渴望别人的关注,需要与别人建立关系,也等于变相承认在这之前并没有人满足自己的这些渴望和需要。同时,这还间接证明了他们人生的某些方面是非常失败的,这种失败里包裹着不断滋生的羞耻和绝望感,所以他们会内心淌血但嘴角飞扬地对这个世界说:“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这没什么不好。”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