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
字数: 4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龚子同 等
出版日期: 2021-12-01
商品条码: 9787030702784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16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将土壤学知识、邮票文化和珍贵信件有机结合,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兼具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土壤发生与演变。包括土壤从地球皮肤到星际探索,土壤是生命之源,以及土壤的前世今生。第二部分阐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一内在的人地关系。第三部分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包括与世界各国以土会友,探秘影响全球变化的极地土壤和领略永照后人的大家风范。 本书适合不同类型的读者:对于广大学生,不仅能培养邮票审美的情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加深对我们脚下土壤的认识;对于广大土壤学工作者,包括农业、环境、生态和地球科学工作者,不仅可提升其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也能让其进一步感受到社会对土壤学价值的认同。
目录
序言
1 土壤——从地球皮肤到星际探索 1
1.1 嫦娥奔月的故事 3
1.2 中国载人航天 5
1.3 苏联加加林航天飞行 7
1.4 美国的登月之旅 8
1.5 月球土壤探测 9
1.6 火星土壤助力探测外星生命 11
1.7 一颗联结地球与太空的小行星——南土所星 13
2 土壤——生命之源 14
2.1 土壤是生命之源 14
2.2 世界土壤丰富多彩 19
2.2.1 中国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 19
2.2.2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21
2.2.3 中国土壤的特点 21
2.2.4 土壤的多样性 22
2.3 世界土壤学大会在国际交流中生生不息 26
2.3.1 第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27
2.3.2 第4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28
2.3.3 第6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28
2.3.4 第8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29
2.3.5 第9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29
2.3.6 第10 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30
2.3.7 第11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31
2.3.8 第12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32
2.3.9 第14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32
2.3.10 第17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33
2.3.11 第21届世界土壤学大会 34
2.4 国际土壤年不断出新 35
2.5 国外土壤学界的“诸子百家” 37
2.5.1 德国农业化学派 37
2.5.2 农业地质学派 39
2.5.3 俄罗斯土壤发生学派 40
2.5.4 土壤圈的概念 42
2.5.5 其他有影响的学者 43
3 土壤的前世今生 44
3.1 土壤与岩石 45
3.2 土壤与植被 49
3.3 土壤与气候 53
3.4 土壤与地形 57
3.5 土壤与时间 61
3.6 土壤与人为活动 67
4 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71
4.1 土壤与环境保护 71
4.2 严防水土流失 75
4.3 土壤保持措施 76
4.4 发展水利,改良土壤 79
4.5 蓄水保土的梯田 82
4.6 荒漠化治理 86
4.6.1 防治荒漠化乃当务之急 86
4.6.2 不同类型的干旱土荒漠化景观 87
4.6.3 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荒漠化 88
4.6.4 荒漠化土壤的治理 89
4.6.5 沙漠植物恢复与生长 92
4.6.6 沙漠地区的特殊灌溉方式 93
4.7 土壤与盐碱治理 94
4.7.1 美丽中国——盘锦红海滩 94
4.7.2 酸性硫酸盐土 96
4.7.3 各地不同类型的盐土 96
4.7.4 各地不同类型的碱土 98
4.7.5 盐湖和盐壳 99
4.8 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 100
4.8.1 我国古代土地利用方式 100
4.8.2 江南丘陵地林茂粮丰 102
4.8.3 丘陵区的茶园和胶茶间作 105
4.8.4 低洼地的垛田和桑基鱼塘 106
4.8.5 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土壤利用 107
4.9 大平原的开发利用 109
4.9.1 东北平原 110
4.9.2 华北平原 114
5 以土会友,合作共赢 118
5.1 亚洲 118
5.1.1 中国 118
5.1.2 日本 125
5.1.3 朝鲜 127
5.1.4 韩国 128
5.1.5 印度 129
5.1.6 泰国 130
5.1.7 印度尼西亚 132
5.1.8 马来西亚 133
5.1.9 新加坡 134
5.1.10 菲律宾 135
5.1.11 越南 136
5.1.12 巴基斯坦 137
5.1.13 哈萨克斯坦 139
5.1.14 吉尔吉斯斯坦 140
5.1.15 塔吉克斯坦 141
5.1.16 土库曼斯坦 142
5.1.17 乌兹别克斯坦 143
5.1.18 阿富汗 144
5.1.19 孟加拉国 145
5.1.20 蒙古国 146
5.1.21 斯里兰卡 148
5.2 欧洲 151
5.2.1 俄罗斯 151
5.2.2 德国 153
5.2.3 法国 155
5.2.4 英国 158
5.2.5 意大利 161
5.2.6 西班牙 162
5.2.7 荷兰 164
5.2.8 瑞士 165
5.2.9 波兰 166
5.2.10 瑞典 167
5.2.11 比利时 168
5.2.12 奥地利 170
5.2.13 挪威 171
5.2.14 爱尔兰 172
5.2.15 丹麦 173
5.2.16 芬兰 174
5.2.17 葡萄牙 175
5.2.18 罗马尼亚 177
5.2.19 希腊 178
5.2.20 乌克兰 180
5.2.21 阿尔巴尼亚 181
5.3 非洲 182
5.3.1 南非 182
5.3.2 埃及 183
5.3.3 尼日利亚 185
5.3.4 阿尔及利亚 185
5.3.5 安哥拉 186
5.3.6 马达加斯加 187
5.3.7 几内亚 189
5.4 大洋洲 190
5.4.1 澳大利亚 190
5.4.2 新西兰 192
5.5 北美洲 193
5.5.1 美国 193
5.5.2 加拿大 195
5.5.3 墨西哥 197
5.5.4 古巴 199
5.6 南美洲 200
5.6.1 巴西 200
5.6.2 阿根廷 202
5.6.3 哥伦比亚 203
5.6.4 委内瑞拉 204
5.6.5 智利 205
5.6.6 秘鲁 206
6 极地土壤-环境探秘 208
6.1 南极 214
6.1.1 南极科考 214
6.1.2 亚南极一瞥 218
6.2 北极 220
6.2.1 北极科考 220
6.2.2 亚北极一瞥 223
6.3 土壤学家和地学家在两极 227
6.3.1 陈杰 227
6.3.2 孙立广 231
6.4 保护极地 235
6.5 “第三极”——青藏高原 238
6.5.1 世界上优选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241
6.5.2 青藏土壤科考历程 244
6.5.3 青藏土壤科考成果 250
6.5.4 美丽的青藏高原土壤生态环境 254
7 大家风范 永照后人 257
7.1 翁文灏——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土壤研究室 257
7.2 竺可桢——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 260
7.3 李庆逵——任务带学科出成果 261
7.4 熊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63
7.5 马溶之——开拓土壤时空分布研究 265
7.6 李连捷——要实现中国土壤分类站在世界之林 267
7.7 侯光炯——探索土壤奥秘,预测土壤变化 269
7.8 陈华癸——科研的起点要高,根基要深 271
7.9 朱显谟——念念不忘“黄河清”的梦想正在实现 274
7.10 朱祖祥——为国为民为社作贡献,求真求善求美弘文化 276
7.11 陈恩凤——博采众长,青出于蓝胜于蓝 277
7.12 于天仁——科研工作需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 279
7.13 刘东生——科学研究要毫无功利之心 282
7.14 施雅风——不克服困难,不经艰苦奋斗,任何事业都难成功 284
7.15 李振声——寂静的土壤养育着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 287
结语 290
致谢 293
主要参考文献 29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