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纸的文化史

纸的文化史

  • 字数: 231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德)罗塔尔·穆勒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4657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关于纸张的全球文化史,全面介绍从纸张的诞生到它在全球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带来的文明浪潮和文化冲击。 2.2000年艾尔菲德科尔奖、2008年约翰海涅西穆尔克奖得主近期新力作,入围2012年莱比锡书展专业书籍奖。 3.作者罗塔尔·穆勒是德国文学与历史专家,柏林洪堡大学荣誉教授,曾任柏林自由大学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讲师。 4.大量引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贯穿古今,充满文化底蕴,多方面呈现出纸张这一文明象征物的演变轨迹。 5.深入广泛地探索纸张在世界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全面感受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风起云涌。 6.纸在世界文明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白色魔术,亦是神的艺术;它不只是历史,而且是文明的大未来。 7.让你经由帝国君主、商人、纸厂工人、作家和媒体人的引导,穿越时间长河,体验一段充满趣味又有着迷人内涵的历史和文化旅程,见证纸张的优雅与魔力。
内容简介
《纸的文化史》是一本全面介绍纸张从诞生到它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的文化专著。全书以纸张的原材料和技术演变为线索,巨细靡遗又饶富兴味地探究纸张所及的各个领域,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详细描绘了人与纸张的关系,思考这些关系背后的关键价值。它不止是一部技术史,同时也是经济、政治、艺术和庶民的历史。在电子媒体当道的今日,本书将帮助你重新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文化本质。
作者简介
罗塔尔·穆勒,德国文学与历史学家。洪堡大学荣誉教授,《南德时报》副刊主编,曾任柏林自由大学文学与比较学研究所讲师、《法兰克福文汇报》文学通讯栏主编。曾于2000年荣获阿尔弗雷德·科尔文学批评奖,2008年获得约翰·海因里希·默克奖。
目录
前言 微生物思想实验
第一部分 纸在欧洲的传播
第一章 来自撒马尔罕的纸
阿拉伯帝国
开罗的书法和字纸篓
在山鲁佐德的世界里
帖木儿和苏莱卡
第二章 沙沙作响
欧洲造纸厂的兴起
纸、学者和纸牌
档案的兴起:纸国王、办公厅和秘书
热那亚商人和他无声的合伙人
破布收集者、书写者和布道
第三章 广泛的实体
马歇尔·麦克卢汉和拉伯雷的庞大固埃
哈罗德·伊尼斯、邮政事业和梅菲斯特的纸片
纸中的世界:水印、格式和颜色
第二部分 版面背后
第四章 印刷和非印刷
范式陷阱:从手稿到印刷
白纸
“选自××的文稿”
第五章 冒险家和纸
堂·吉诃德、印刷术和羽毛笔
流浪的纸、《痴儿西木传》和剃刀
鲁滨孙的日记、墨水和时间
第六章 易于察觉的排版
书信体小说对信纸的模仿
劳伦斯·斯特恩、直线和大理石花纹纸
印刷品的碎片化:让·保尔、利希滕贝格和摘录
第三部分 大举扩张
第七章 造纸机
造纸过程的机械化
织布机、法国大革命和信贷
巴尔扎克《幻灭》中的新闻界和报纸阴谋
抄写员的秘密:查尔斯·狄更斯和尼姆先生
大页纸和工厂女工:赫尔曼·梅尔维尔和造纸机
第八章 新闻纸和大众媒体的兴起
无限的原材料基础
报纸、纸价和臣仆
爱弥尔·左拉、法国《小日报》和德雷福斯事件
第九章 被照亮的内心世界
威廉·狄尔泰、历史主义和遗稿
亨利·詹姆斯、伊迪丝·华顿和寻找名家手稿
幻灯—纸和室内装饰
第十章 现代性的商品
打字纸、手工纸和白色空间
詹姆斯·乔伊斯、报纸和剪刀
威廉·加迪斯、纸化交易危机与穿孔卡片
莱纳尔德·戈茨、神奇写字板和纸的气味
后记 模拟和数字
摘要
     来自撒马尔罕的纸 纸千变万化。人们不仅无法对它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公元105年,当时的宫廷官员蔡伦在皇帝的资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但这并不能算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发明,它其实是在一种古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形成的。现代历史学家试图追踪历史悠久、循序发展而来的造纸术的起源。他们找到了一种“原生纸”:这种纸是人们通过模仿毛毡的制造方法,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和书写纸还相差很远。一种工艺技术一旦出现在世界上之后,人们再回过去看它,常常会觉得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但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最初的中国造纸术可以这样概述:中国造纸匠通常将构树 的韧皮作为造纸的原材料。他们将构树的韧皮浸泡在木灰水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直到其中的纤维相互分离。若要将这些分离的纤维做成纸张的话,需要用到滤网,这种滤网是将棉布或者麻布绑在一个木制边框上制成,能够漂浮在水上,也被称为“抄纸帘”。工匠将纤维铺在抄纸帘上,用手均匀摊开。随后将抄纸帘连同形成的纸层从水中取出,晒干,接着便可以开始造下一张纸了。因此中国造纸匠每天只能产出几十张纸。 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材料基础。根据约公元450年间撰写的一本史书 记载,蔡伦将麻布、破布以及破渔网作为原材料用于造纸,但总体来说,造纸术是在民间长期发展而成的。随着灵活便携的竹筛的运用,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再加上纸的用途日益广泛,造纸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人们不仅仅将它当作书写材料,还拿它来糊裱门窗,做成灯笼、纸花,或是扇子和雨伞。有证据表明公元9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厕纸了。到了10世纪,纸币已经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 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描述了纸从东方第一次传播到西方的过程。故事说,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和突厥军队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的突厥军队有一些中国的援军相助。在这场战争中,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阿拉伯人将这些工匠从塔什干战场的塔拉兹河岸带到了撒马尔罕,并强迫他们透露造纸技术的秘密。从那时起,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阿拉伯人在8世纪早期就已经征服的地方,人们开始造纸。其质量一点不比中国所产的纸张逊色。 当代纸张研究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是:中亚的军事冲突加速了纸的传播,不过这一传播可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军事目前记载的对东方秘密知识的加速传播和武力征服,是以贸易目前长期的东西文化传播运动为背景的。丝绸之路在纸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这批中国造纸工匠被俘虏之前,纸就已经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网络传到了中亚。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纸张之路。从这个角度看,造纸术更像是一种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而不是一种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中国纸被纳入长途贸易,引发了当专有知识以商品形式转移时通常会发生的双重步骤:首优选口一种商品,然后是生产这种商品的技术。进口商品的耗费巨大,必须经过漫长的旅途,这使得这种引进方式变得十分有吸引力。 最开始,阿拉伯造纸工匠可能一直是使用浮筛,后来才一步步地通过“抄纸”替代了这种“浇铸”工艺。但不管对造纸技术做了哪些细节上的修改,阿拉伯的造纸工匠们都需要让纸的生产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他们需要尽量减少水的用量,并找到其他材料来代替中国造纸术中主要使用的原料—构树的韧皮。在这种压力之下,破布、旧织物、绳索这些在中国至多起辅助作用的原料,变成了阿拉伯造纸中的核心原料。 于是一种物质循环的基本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一模型中,人们不是仅仅通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形态来获得材料,比如金属,而是制造出了一种结构接近不同的材料。从此以后,纸成为一种人造材料,其原料本身就是文明的产物。尽管中国用的构树和埃及用的纸莎草也不是纯“天然”的,毕竟它们也是人工栽培的植物。但使用破布造纸打破了自然条件的束缚,使人们不再受限于只有在中国南方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构树,或者埃及纸莎草。破布等原材料在人类生活的地方随处可见,只要他们需要穿衣,并进行交易。一旦造纸的原材料不再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造纸技术便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它在作为长途贸易商品时就已经拥有的游牧民族随遇而安的特征,也融入了它的物质结构中,在克服区域生产界限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公元8世纪,巴格达出现了造纸坊,接着开罗和叙利亚也有了造纸坊。公元10世纪以来,大马士革、的黎波里、哈马的人也开始造纸,并很快开始出口纸张。公元11世纪,有一位波斯人报告说,在开罗,商贩们用纸包裹他们的商品,而早在公元10世纪,叙利亚不仅仅向北非出口纸张,也输出了造纸技术。 随着使用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