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年明月照九城 北京的前世今生

当年明月照九城 北京的前世今生

  • 字数: 22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38298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北京文化新视点”书系突出两大特色:一是立足北京,将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加以介绍、传播和弘扬,重点从文化学视角挖掘北京文化的特色和意义;二是以留学生视角看待北京和北京文化为编写特色,以留学生愿意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北京文化。据我们了解,以这一视角编写的介绍北京文化的书籍尚很少见,具有填补图书市场空白的意义。 书系定位为在北京学习、生活的外国留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北京文化之用;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对北京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之用。《当年明月照九城:北京的前世今生》为该书系中的一部,本书从70余万年前北京地区最早的先民“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源头讲起,再到5000多年来上古时代、夏商周三代,直至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发展和变迁,全面展示了北京的历史和文脉源流。书中紧扣“千古沧桑话北京”这一主题,选取了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目前具有典型意义和里程碑式价值的事件和人物,客观再现了北京传统文化的风雨沧桑与嬗变。该书视野开阔,主旨鲜明;史料丰富,叙事生动,对于有兴趣了解北京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的海内外读者而言,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好读物。
作者简介
姚京晶,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现任职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先后承担学院多种课型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汉语语法本体、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法、中国历史文化等。目前已出版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一部,发表语法类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北京的史前人类/1
生命的摇篮———“北京湾”/2
北京地区最早的先民———“北京人”/2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与遗失/4
“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活习性/5
周口店的今天———“北京人”遗址博物馆/8
新石器时代的北京地区/8
北京地区的远古传说/10
延伸阅读/11
实践环节/12
第二章夏商周三代与战国时期的北京/13
北京地区的青铜文明/14
武王伐纣与商朝的灭亡/16
从燕都到蓟都/17
燕国的阶级关系/18
燕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状况/21
燕国的灭亡/22
……
摘要
     谈起北京的历史,人们常说,北京历史悠久,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1000余年的建都史。那么,哪些人最早选择了在这片土地上定居呢?他们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最终又去向了何方?就让我们从这座城市最早的先民谈起。一起探究北京的前世和今生。 生命的摇篮——“北京湾”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最北边,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是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城市。如果我们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登高远眺,就会看到蓝天和白云衬着远处的群山,格外美丽。而几亿年前,北京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①,后来几经沧海桑田,强烈的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使得燕山山脉(北山)和太行山脉(西山)逐渐形成,北京地区也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 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理斯(Baileywillis)来到北京,他考察了这个“C形”的环山城市后写道:“中国的东部,自北纬40度起,有大平原向北人丛山,形如海湾……从平原以视,其四围之山岭,犹海湾之于石壁。”由此他给北京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北平②湾(:Bayof.Peking)”③。环绕北京的群山,就好像海岸线上的礁石,而北京所处的华北平原,正如被礁石环抱着的宁静海湾。 大山挡住了北方吹来的寒风,也挡住了北方可能到来的敌人.给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提供了最天然的保障。大山也带来了孕育生命离不开的水源.从太行山和燕山深处蜿蜒而来的永定河和潮白河是流经北京地区的两条大河,其中永定河更是北京的母亲河,它由西北流向东南,为先民带来了稳定的水源,也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北京地区的先民就在群山和大河的呵护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北京地区最早的先民——“北京人’’“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古人类.当年.“北京人’’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而“北京人”头盖骨的遗失则在让人扼腕的同时,也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Andersson)来到中国,在中国农商部担任矿业顾问,并得到了政府颁发的地质调查护照。1918年3月,他从朋友处偶然得知在北京房山周口店一带有古代动物化石,安特生本人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对这一消息非常感兴趣,便骑着驴子到周口店鸡骨山进行考察。来到这座不起日艮的小山后,他才发现当地居民口中的“鸡骨”,其实是一些动物骨骼化石。他在山上考察了两天,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采集了一些古代动物的化石后便离开了。虽然这次考察没有获得什么重要的发现,但是却首次叩响了周口店遗址的大门,他本人也成为第一位到达周口店遗址的科学家。 1921年.安特生带着自己的助手——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Zd。n。ky)再次来到周口店鸡骨山考察。正当他们挖掘的时候,一位当地老乡走过来告诉他们,鸡骨山上的龙骨都很小,而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地方,可以采集到更大更好的龙骨。这里所谓的龙骨,其实是古代动物和人类的化石,当地居民不认识这些,就把这些都统称为龙骨。这些龙骨还曾经被作为中药使用。相传在北宋时代.北京周口店一带就盛产龙骨,据说把它磨成粉末敷在伤口上,可以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因为盛产龙骨,周口店的这座小山就有了“龙骨山”这个形象的名字。 安特生和师丹斯基听后立刻收拾工具,在老乡的带领下,向鸡骨山北面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头走去,在那里挖掘了不大一会儿,他们便发现了一个猪的下颌骨。这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好兆头,说明龙骨山相比鸡骨山,有着更为丰富的化石。 第二天.他们来到龙骨山继续进行挖掘,先后挖出了鹿、犀牛、鬣狗的化石。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在龙骨山发现了一些石英制品,这些石英制品有着十分尖锐的刃口.接近可以切开动物的肉。出于地质学家的敏感,安特生认为这些石英制品并不属于当地,而很有可能是古人类从其他地方搬运过来的。这些石英制品会不会就是人类的祖先使用过的原始工具呢?答案呼之欲出。他抚摸着龙骨山 的岩壁,对师丹斯基说:“我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现在专享的问题就是去找到它。你不必焦急,如果有必要的话,你就把这个洞穴一直挖空为止。”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