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师课徒

大师课徒

  • 字数: 23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魏邦良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2051027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聚焦中国文化源流中的师承关系 再现百年大师妙趣横生的课徒之道| 钻研学问 答疑解惑 为人处世 指点迷津| 大师与弟子之间的那些意味深长而又妙趣横生的交往,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内容简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韩愈这两句名言在《大师课徒》中得到充分验证。季羡林师陈寅恪,丰子恺师李叔同,启功师陈垣,穆旦师吴宓,叶嘉莹师顾随……本书作者史海钩沉,从众多史料中,以特定的角度和真实的事件回顾这些民国大师与他们非同凡响的弟子们之间的交往,向我们描摹大师的丰采神韵,再现大师的教育精神。大师与弟子之间的那些意味深长而又妙趣横生的交往,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作者简介
"魏邦良,供职于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出版《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给阅读留一份纪念》《胡说:胡适的智慧》《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民国风骨:时代激流中的文化人》《书斋的盛宴》《才子佳人多不贱》等多部作品。 "
目录
"“回顾丛书”序   自  序     第一章    李叔同与弟子 第二章    陈垣与弟子 第三章    吴宓与弟子   第四章    刘文典与弟子   第五章    陈寅恪与弟子   第六章    胡适与弟子   第七章    赵元任与弟子   第八章      洪业与弟子   第九章      顾颉刚与弟子 第十章      钱穆与弟子   第十一章    傅斯年与弟子   第十二章    顾随与弟子   第十三章    叶企孙与弟子   第十四章    王力与弟子   第十五章    钱钟书与弟子   第十六章    程千帆与弟子 "
摘要
     1912年8月,《太平洋报》停刊。此后,经亨颐先生邀请李叔同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其问,李叔同还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之请,在南京高师兼课。 这两校的校歌都是李叔同谱曲。浙一师校歌的词作者为夏丐尊: 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润心身。吾侪同学,负斯重任,相勉又相亲。五载光阴,学与俱进,磐固吾根本。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之江西,西湖边,桃李一堂春。 南京高师的校歌歌词出自校长江谦之手: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足三兮,日知、日仁、日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如日方暾。 经亨颐与高谦延请李叔同,看中的不仅是他的学问,还有他的人品。李叔同教学生时也特别强调人品的重要,嘱咐他们要先器识后文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李叔同要求必须做到一个“诚”字。经亨颐执掌浙一师,推行“人格教育”,将育人放在首位。同时,他认为“人格之最完成者为天,即一诚字。各个人不遗余力秉其至诚以形成人格,即思诚者,人”;江谦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他在校歌、校训中一再突出“诚’’的重要性。在一份报告书中,江谦对南京高师的校训主旨作了说明:“本校校训所用诚字,诚者自成,所以成务;先圣至言,实为教育精神之根本。演言之诚,则有信心、有信力。有信心,乃知非教育不足以救国;有信力,乃知非实行教育,不足以救国。期望学生以信心为体,以信力为用,此本校训之主旨也。” 李叔同还专门为“诚”作了一首歌词: 大哉一诚,圣人之本,弥纶六合炳日星;唯诚可以参天地,唯诚可以通神明。大哉一诚,圣人之本,大哉,大哉,一诚! 夏丐尊是李叔同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时的同事,也是他优选的朋友。七年中,李叔同和夏丐尊晨夕一堂,相处十分融洽。李叔同后来的削发为僧,得益于夏的“助缘”。 一次,学生宿舍遭窃,大家怀疑是某个学生所为,却苦无证据。夏丐尊当时身为舍监,无奈之下向李叔同请教。李叔同对他说:“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夏丐尊没勇气接受李叔同的建议,但他从这番话领教了李叔同做人的纯粹与认真。 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李叔同能准确叫出每个学生的姓名,因为此前他已熟读学生的名册。通过这件小事,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细致与热忱,并为此而折服。 在浙江第一师范,图画与音乐两门课学生原本兴趣不大,但李叔同任教后,这两门课受到学生的热捧。夏丐尊分析,原因一半是李叔同“对这两科实力充足”,一半是他的感化力大。学生们是因为崇敬他佩服他才争先恐后去听他的课。 当时的学生丰子恺证实了夏丐尊的推测。 丰子恺说,那时他们每天要花一小时练习绘画,花一小时去练习弹琴,不以为苦,乐在其中,是因为“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治了学生们的感情,折服了学生们的心。弟子们真心崇拜李叔同……如果说,李叔同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而完美,那是因为他的人格与学问让他们深深叹服。 从人格来看,李叔同当教师不为名利,全力以赴;从学问上看,他国文水平比国文先生更高,英文功底比英文先生更厚,历史知识比历史先生更多;书法金石,他是专家;中国话剧,他是鼻祖。丰子恺说:“他不是只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夏丐尊认为,李叔同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课堂上,李叔同多次向学生灌输“先器识后文艺”的思想,要求学生首重人格修养,再谈文艺学习。而他本人正是这样。 广博学识与高洁人品构成李叔同的“后光”。 在浙一师任教的李叔同,人淡如菊,温和中自有一种威严。一位弟子多年后对李叔同有这样的回忆: “个子是修长的,面貌是清癯的,态度是温温穆穆的。当我们面对着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时候,会把一切贪鄙、欺妄、嗔怒……接近消减。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