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后工作"理论

  • 字数: 3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2226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术界关于“后工作”研究的16篇代表性成果。“后工作”理论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下异化劳动的弊端,萌生出的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思考。西方目前的工作机制导致“很多人无所事事,其他更多的人做无用功,并且强迫真正有益的劳动力从事最繁重的过度工作”,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浪费,无益于个人发展和公共利益。针对西方社会种种与工作有关的畸形现象——机器生产、人工智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冲击,劳动时长的持续上升和工资的相对停滞,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的竞争,跨国公司以转移生产线为威胁要求补贴和税收减免,对劳动的不正常狂热,将贫穷归根于懒惰的偏见,大规模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具有迷惑性的零工经济——本书对资本主义工作制度展开了批判,对理想的未来工作模式进行了畅想,呼吁以创造性的、自由的工作取代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术界关于“后工作”研究的16篇代表性成果,分为四辑:第一辑为“懒惰权与反工作伦理”;第二辑为“劳动与闲暇:来自人类学的启示”;第三辑为“拒绝工作:意大利自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辑为“基本收入与后工作的未来”。 后工作理论是在西方在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学者们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弊端,萌生出的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思考。本书基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结合人类学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以及意大利自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呈现了西方“后工作”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脉络,对有助于人和生产力解放的工作进行了论证和畅想。针对西方社会种种与工作有关的畸形现象——机器生产、人工智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冲击,劳动时长的持续上升和工资的相对停滞,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的竞争,跨国公司以转移生产线为威胁要求补贴和税收减免,对劳动的不正常狂热,将贫穷归根于懒惰的偏见,大规模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具有迷惑性的零工经济——本书对资本主义工作制度展开了批判,对理想的未来工作模式进行了想象,呼吁以创造性的、自由的工作取代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
作者简介
徐志伟,1976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王行坤,1984年生,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目录
导言 消灭“劳动”还是走向“后工作” 王行坤
第一辑 懒惰权与反工作伦理
懒惰权[法]保尔·拉法格
有效工作与无效劳碌 [英]威廉·莫里斯
闲散颂 [英]贝特兰·罗素
废除工作[美]鲍勃·布莱克
第二辑 劳动与闲暇: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原始经济中的劳动观[英]卡尔·波兰尼
原初丰裕社会[美]马歇尔·萨林斯
不富足也丰裕[英]詹姆斯·苏兹曼
论“狗屁工作”:工作的咆哮[美]大卫·格雷伯
第三辑 拒绝工作:意大利自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拒绝的策略[意]马里奥·特龙蒂
统治与破坏[意]安东尼奥·奈格里
马克思主义、生产主义与拒绝工作 [美]凯西·威克斯
第四辑 基本收入与后工作的未来
有保障收入在心理上的影响[德]埃里希·弗洛姆
后工作宣言[关]阿罗诺维茨等
有保障的收入,或者收入与劳动的分离[美]迈克尔·哈特
超越工薪制社会[法]安德烈·高兹
工作之后[美]詹姆斯·利文斯顿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