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 字数: 16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 作者: [清]沈复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016193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作者为清代文人沈复。他以纯朴的文笔,记叙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可由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自光绪四年(1878年)首次刊印,百年来流传海内外,经久不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 本书为英汉对照版,英文译者为 Shirley M. Black ,初版于1960年,译文用词讲究,通俗易懂,附带重点词注释,知名学者刘士聪专门作序。同时本书还附带朗读音频,文言文原文小册子,便于读者欣赏;同时另附定制原创藏书票,根据原著,还原作者与妻子使用过的一对印章,让读者跨越百年的时光,再度见证二人真挚的爱情。
内容简介
(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人沈复,他写了一本《浮生六记》,记叙他与妻子陈芸短暂一生的故事。这个真实故事让我们了解二百多年前一个普通的小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情。书中特别细致地记录了沈复与妻子婚后和谐的夫妻生活、文化情趣,以及后来因其家庭变故和疾病所造成的困顿,母子诀别,夫妻颠沛流离,直至陈芸因无钱就医,病入膏肓而客死他乡。二十几年的短暂婚姻,让他们享受了夫妻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也经历了旧时封建礼俗的磨难。半生潦倒,余生坎坷,悲哉,悲哉,读之凄然,为之惋惜。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散文家。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以行商、书客、幕僚、名士终身。嘉庆中曾随齐鲲出使琉球;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 沈复之妻陈芸(芸娘),字淑珍,为他的表姐,两人同岁。陈芸天资聪慧,颇能诗文,是一个有才而且性格洒脱的女子。林语堂曾赞美《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为“中国文学上可爱的女人”。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
第八章
第三部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摘要
     第一章 我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冬天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时值太平盛世,我又生在衣冠之家,家中尽是学者君子,得居苏州沧浪亭畔。这样说来,苍天厚待于我,着实无以复加。而如诗人苏东坡所言,“事如春梦了无痕”,今我将生平故事记在纸上,也算是表达对苍天如此厚爱的感激。 《诗经》三百篇之首,即是讲述夫妻情事的《关雎》,那么我也照此先例,从几则与婚姻生活有关的回忆起笔,其余顺着往下写便是。我唯独懊悔自己幼时未觉勤学紧要,所学浅陋,以至如今仅能记述回忆中之事实而已。因此,从我的文章中寻找美妙的文法字句,同硬要一面脏镜子照物并无分别。 我记得自己年幼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那时我的眼力真是“明察秋毫”:植叶的绒毛、虫多的斑纹都能——看得分明。我喜爱观察一切细微之物;木的纹理,叶的经脉,小玩意上的线条轮廓,都能给我带来近于灵光的惊喜。 夏日蚊声如雷,我却当那是一队空中起舞的鹤。在想象中,心意到了,那蚊便成了真鹤,成百上千;我呢,就入迷地盯着这群鹤,脖子仰得抽了筋。有一次,我将几只蚊子关进一顶素帐,慢慢朝里吹烟气,直至那嗡鸣变作鹤唳,眼下现出一幅“白鸟入青云”的图景来。那时的我是多么快乐啊! 我还常在墙的凹陷处或是花台前蹲下身子,视线与花草齐平,定神细瞧那些微小物事,直到眼前的丛草竟在心中化为深林,虫蚁则变作野兽。我神游于想象之中,将石砾视作巍峨高山,土地上的细小凹痕便是深深溪谷。 一日,我正看两只虫在草间争斗,一只巨大可怖的怪物突然扑进视线,拔山倒树而来。只见它迅速一吐巨舌,两虫便被吞下了肚!我那时年幼,又正看得出神,竟没认出那不过是一只普通的癞蛤蟆,当下张大嘴尖声惊叫起来。当我终于回神,看清了它的真面目,便将那动物拎起来打了几十下,赶出花台去了。 数年后,回头想到此事,才惊觉当时二虫并非意气相争,而是我恰巧目击了一桩奸案。古话说“奸近杀”,对虫子来说也是如此吧! 另有一次,我又沉浸在花园里不为人知的乐趣中时,卵(吴方言中将男性生殖器称为“卵”)被蚯蚓咬了,肿胀起来,连小便也不能了。后来大人捉了一只鸭来,让婢女抱着,让鸭涎滴下来治疗肿胀。婢女一不留神没抓紧它的脖子,鸭做出吞噬状,我吓得灵魂出窍,惊怖万分。这事后来自然传开成了话柄。 儿时的闲情轶事大致如是。 我幼时与金沙于家的女儿定过娃娃亲;而她八岁未到便去世了。我后来娶了舅舅陈心馀先生的女儿,我的表亲陈氏。妻子的名字是“芸”,也是一种香草的名字;其字“淑珍”,意指宝贵的美质。 芸自小聪颖过人。刚学会说话不久,父母便教她《琵琶行》。她听过一两遍,便能一字不落地背诵。 芸四岁丧父,当时家徒四壁,仅有母弟二人。而随其年龄渐长,女工习得娴熟,便凭十根巧指养活一家三口,后又供弟弟克昌从师求学。 一日,芸在废纸篓中找到一册《琵琶行》,便对着弃书的残页,凭借对诗的记忆,识得了诗里的字,并渐渐能够认读。她利用刺绣之余的时间,不但学会了读诗,还开始自己写诗。她早年诗作中有两句我尤为喜爱: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十三岁时,我同母亲去舅舅家探亲,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芸。当时我俩皆是未经世事的孩童,却立刻便互生情意。芸自那时便信任我,把她作的诗拿给我看。我看后发现她的才思非同寻常,却又隐隐担心,现世中这样聪慧的女子总是忧愁伴身,很难过得顺遂如意。 回家后,才发觉芸的样貌已在心头挥之不去,便告诉母亲说:“若母亲将来打算为儿娶妻,那儿非淑姐不娶。” 所幸母亲也喜爱这位侄女。芸样貌端庄、性情柔和,甚得母亲之心;母亲遂摘下结婚时的金戒,送给芸作为订礼。那是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的事。 数月后的冬日,另一位堂姐举行婚礼,我又一次同母亲到芸家去。我与芸再次相见,她仍称我为“弟”,我仍叫她“淑姐”——尽管她只长我十个月。 屋内张灯结彩,宾主皆着华服,一片喜气洋洋。唯独芸像往常一样通体素淡,仅脚上着了一双新鞋。那鞋子绣制精巧,我十分欣赏,得知那是芸亲手所做,才了解芸兰心蕙质,远不止笔墨诗作而已。 芸削肩长颈,又喜穿朴素衣裳,更衬得她瘦怯端庄。她眉弯目秀,眼神明亮伶俐,甚是可爱。唯有上唇稍短而露出两齿,虽只是一处微小瑕疵,却恐有福泽不深之兆。芸最令我心动之处,是她身上那种难以言说的缠绵柔和的气质,让人想和她厮守一处,永不分离。 P4-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