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 字数: 3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08772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策划、铁人学院编写。采取“三条线并行”的方式,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工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业战线和工业企业在落实党的领导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实践、工人阶级在推进中国工业化伟大进程中的伟大创造交织在一起,全景式展现中国工业化波澜壮阔的历程和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对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伟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业化探索
第一节辛亥革命时期的工业现状003
一、民族工业发展极为缓慢003
二、民族工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006
第二节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工业化的探索007
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007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工业化思想008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工业的探索实践010
第三节抗日战争中民族工业的大迁徙012
一、工业内迁避免毁于战火012
二、中国工人阶级对内迁作出了无私贡献013
第四节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发展工业的实践015
一、根据地兵器工业迅速发展015
二、提出建设“工业国”的方针017
三、兵工厂独具特色的运行和管理模式018
第五节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021
一、革命时期工运事业的奠基与成长021
二、产业工人在革命时期的使命担当027
三、大生产运动中的工人劳模033
第二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业发展
第一节《共同纲领》和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工业的方针政策039
一、《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变农业国为工业国”039
二、工业建设的组织机构逐渐完善040
三、打响“经济战”,保持物价稳定042
四、没收官僚资本,奠定国民经济基础043
五、开展“三反”运动,实行民主改革045
六、开展“五反”运动,巩固工人阶级地位048
七、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049
八、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050
第二节“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053
一、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053
二、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054
三、“一五”计划的制定055
四、“一五”计划建设的良好开局057
五、“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059
第三节工业企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062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062
二、对公私合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063
三、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067
第四节八大前后党对发展工业的探索070
一、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070
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党的八大召开071
三、“鞍钢宪法”与“两参一改三结合”073
第五节国民经济建设进入调整阶段075
一、“工业七十条”使企业出现新气象075
二、七千人大会统一全党思想认识076
三、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工业077
四、工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078
第六节“”时期的工业发展081
一、“好人好马”上“三线”081
二、“四五”计划的制定082
三、进入全面整顿阶段083
四、工业领域取得的新进展085
五、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召开087
六、“工业三十条”提出企业整顿具体标准088
七、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089
第七节工人阶级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089
一、工运事业的蓬勃开展090
二、工人阶级为新中国工业化而奋斗093
三、新中国的工人阶级优选典范094
第三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工业
第一节改革开放与工业发展战略政策的转变102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102
二、科学的春天:科技政策的调整108
三、利用外资方针的形成和对外开放的初步实践110
四、“四化”目标的形成和“小康社会”的提出112
五、“六五”计划对工业发展提出要求114
六、“两个大局”设想的提出116
七、党的十三大理论突破和战略部署118
第二节工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20
一、加强和改善企业中党的领导120
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逐步完善124
三、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精简与调整125
四、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调整126
五、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和租赁制128
六、实行股份制试点尝试“两权”分离131
七、组建企业集团试点,促进经济联合和竞争135
八、加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137
九、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138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发展计划的调整145
一、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145
二、党的十四大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47
三、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150
四、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兴起154
五、实行政企分开,转变职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58
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1
七、党的十五大的理论创新和对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164
八、深化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167
九、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和三年见成效172
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178
十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81
十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184
十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向世界舞台186
第四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189
一、工业发展中的调整与优化结构189
二、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194
三、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196
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198
五、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199
第五节稳步推进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201
一、加快国有工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1
二、持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03
三、对国有垄断企业、事业单位和存续企业的改革205
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207
五、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层次迈进209
第六节我国工业加快与全球发展的融合步伐210
一、上海宝山钢铁厂建成210
二、济南第一机床厂在机床行业首开对外合作先河210
三、组建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211
四、建立合资企业——上海贝尔电话设备有限公司211
五、中国国际钢铁投资公司成立212
六、我国汽车工业优选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有限公司成立212
七、高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213
八、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对撞成功214
九、电子工业实现第一次腾飞214
十、“银河I”巨型计算机的诞生214
十一、船舶工业快速发展215
十二、秦山核电站215
十三、“863”计划——绘制高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216
十四、长江三峡水利枢纽218
十五、南水北调工程219
十六、西煤东运219
十七、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成功220
十八、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221
十九、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221
二十、西气东输222
二十一、广东大亚湾核电站222
二十二、实现跨大区电网互联223
二十三、超级计算机诞生223
二十四、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步入国际一线阵营223
二十五、世界制造产能产量第一224
二十六、“中国工业大奖”引领了工业发展方向224
二十七、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226
二十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26
二十九、工业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227
第七节工人阶级为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奋斗228
一、工运事业的复兴与发展228
二、工人阶级的开拓与奋进232
三、改革开放初期工人阶级的优选代表234
四、工运事业开创新局面235
五、工人阶级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贡献力量242
六、新时期的工人阶级和劳模精神246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工业发展
第一节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思想251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期252
二、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倾听和回应人民呼声252
三、坚持科技创新,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253
四、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55
五、坚持创新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一体发展256
六、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制造业水平,防止经济“脱实向虚”257
七、坚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258
八、坚持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260
九、坚持发展扶贫产业,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261
第二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工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262
一、党的十八大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62
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66
三、“三期叠加”下的工业发展转型267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工业调整改革268
第三节制定工业高端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69
一、“十三五”规划中有关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269
二、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271
三、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272
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274
五、制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75
六、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276
第四节党的十九大的战略谋划277
一、新的发展理念与迎接新工业革命277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工业化建设方向279
三、扭转“脱实向虚”和防范金融风险282
四、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工业产业升级284
五、混合所有制工业企业蓬勃发展286
第五节“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格局下的工业“走出去”287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对外开放新格局287
二、鼓励中国工业企业“走出去”289
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变化292
第六节“十四五”规划:新时代的工业化政策294
一、新时代工业化进程面临的难点和挑战294
二、“新基建”的提出295
三、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96
四、“十四五”勾画2035远景目标296
第七节中国工人阶级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建功新时代299
一、工运事业进入新时代300
二、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302
三、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304
四、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性贡献和风采307
第五章中国工业化道路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意义初探
第一节中国工业化贯穿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313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316
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障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科学高效有序推进317
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我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主人翁地位318
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我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提供了精神文化支撑319
第二节中国工业化见证了中国道路及其规律的探索321
一、坚持立足国情,推进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实践322
二、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324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325
四、坚持发展为民,推动社会建设与工业化协调同步327
第三节中国工业化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创造32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汇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洪流之中32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从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转变成国家的领导阶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和实践之中331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发扬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识大体、顾大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了主力军的使命担当333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继承传统、接续奋斗,唱响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嘹亮战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335
第四节中国工业化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337
一、人民兵工精神337
二、“鞍钢宪法”338
三、“两弹一星”精神338
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339
五、“三线”精神340
六、改革开放精神340
七、载人航天精神341
八、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342
九、青藏铁路精神342
十、“三牛”精神343
十一、科学家精神343
十二、企业家精神344
十三、探月精神345
十四、新时代北斗精神345
参考文献347
后记35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