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4 水鉴无波 清泉小溪入平湖, 倒影岸柳几株疏。 风静水鉴不荡波, 风来浪起是凡夫。
15 夜舟行 夜静水岸蛐蛐声, 月下小舟徐徐行。 轻漂如叶临曲岸, 远望水中舟上灯。
16 心画 雨后山中生轻雾, 数峰如画云上浮。 无笔无墨空中生, 天悬素笔点新图。
17 秋月 年年秋月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何乡。 多少相思看秋月, 秋月无心思无疆。
18 闲者 白云相迎入山中,不问东西南北中。 远离城中那多事, 无喜无忧无尘红。
19 春山闲居 不觉春来满山花, 翠草碧水临我家。 微风徐来暖草堂, 闲煮山泉泡清茶。
20 秋水 无风无云碧空净, 霜打秋江澄似镜。 倒影岸边三秋色, 上下天光碧万顷。
21 野风 闲来山野事事休, 草堂青灯别无求。 山泉清茶展画卷, 不是风流亦风流。
22 随风顺意 春夜忽然疾风起, 不知花落知多几。 任它而去且不管, 抛弃闲愁见欢喜。
23 早春 早春二月多芳草, 远离闹市游野郊。 碧水岸边是疏林, 处处可见春枝俏。
24 居山无心 远离红尘入深山, 想逃世烦寻平安。 本来清净不需修, 净莲出污不受染。
25 听泉 春风送暖自有期, 竹密林暗不通日。 闲坐林边听风声, 空山落泉疑是雨。
26 莫问是非 远望青崖倚碧空, 白云如絮挂苍松。 闲来青山看野水, 山间小路向何通?
浅谈中国画之“形而上”与“形而下”
当下, 一谈到中国画就会扯上 “形而上、 形而下” 的问题,从现有的思想与文字资料看, “形而上、 形而下” 之说是出自六经之首的 《周易》。 《周易·系辞上》 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法则是无形的 (法无定法), 称为形而上; 器用之物是有形的, 称为形而下。 这一对概念提出后, 在中国哲学目前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抽象和具体、 本质和现象、 本原和派生物的范畴。 汉唐以后, 哲学家曾就 “形而上、 形而下” 的关系展开过长期的争论。 形而上与形而下以 “道、 器” 之别, 面对着“自然而然”, 中国古圣贤哲们为了求明、 求意, 在不同的智慧中 找到了以 “形” 为界的 “上、 下” 两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圣贤哲们的大智大慧。在 “形而上、 形而下” 的分别中, 以形为界,分出 “上、 下” 和“道、 器” 两界。 “道” 为本, “器” 为用, 循道而器用。 形有“有” 与 “无” 的双重性格, 在其上为 “无”, 在其下为 “有”。无则言不尽意, 有则致功致用。 所以才有了妙道, 其有玄妙之功,为形而上, 即为道不用 “是什么” 去规范, 不必说出个所以然来, 而模糊的无法言表就是形而上之道。
那么 “道、 器” 之别何以由形划界呢? 在由 “形” 划界中,又何以用 “上、 下” 这样的方位 (空间) 范畴去指称 “道、 器”呢? 为何古圣贤哲们没有直接以逻辑的定义方法去指出 “道” 是什么, “器” 是什么呢? 这个是非所是之中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呢? 这些问题以不可解的方式统摄着后人的思维趋向。 有的人崇尚逻辑主义, 试图把这个 “上、 下” 的指向规定出来; 也有的人循着本质主义的趋向, 迷恋于 “形而上” 或这个 “形” 背后的意义;更有知识论的模式则试图讲出 “道” 的所以然来。 其实如果你深研佛教、 道教尚可悟到! 《心经》 曰: “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老子曰: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心经》中讲的 “色”, 就是阳性物质; “空” 就是阴性物质。 它们是一对阴阳: 阴性的时间能量世界和阳性的空间物质世界。 老子的道是因循之道, 循而行之, 是道的实在。 而有名、 无名, 不在其指,而在其徼、 其妙。 可见老子的说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最富有智慧的。 佛家的 “色不异空” 相当于道家的 “恍兮惚兮”。
大智慧对 “形而上、 形而下” 的两个世界或两种界域的区别亦如此。 《易经》的 “阴阳” 与 《心经》 中 “空色” 二字异曲同工。 易学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 是打开宇宙密码的金钥匙,其中也包括对神学、 道学和佛学之谜的探索。 “放之宇宙而皆准”是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 太极图中的阴、 阳两仪, 关键所在是“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对立统一。 《易经》 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 “阴阳” 两个矛盾对立面, 从自然物到生命体, 没有一处不存在 “阴阳” 对立统一的现象。 据此哲理, 如果把我们熟悉的物质叫作 “阳性物质”, 那么必然存在着与它对立的另一种 “阴性物质”。 这样, “阴阳” 两类物质正好组成宇宙的物质总体。 阳盛阴虚, 阳虚阴盛, 阳生阴长, 物极一变, 太极开合, 周而复始, 阴阳转化, 永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