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 第4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 第4卷

  • 字数: 19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963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在《萃编》的基础上,对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之作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编纂整理。《续编》与《萃编》合为一体,就能基本摸清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典籍的家底,梳理中国历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显示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展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以求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总结与传承,有助于揭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走向,有助于发现、确立和展开一系列文化创新的研究领域。本书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第四卷,收录清人所著《汉书艺文志注》一书。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是《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续编,收录《萃编》未收的二十五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别裁收录清代及民国学者史学研究著作中考论艺文志、经籍志的部分,精选收录1949年至本世纪初海内外学者在史志目录考补研究方面的论著近60种,每一种都作了精心整理,根据时代和篇幅分卷。《萃编》与《续刊》的编纂,实现了史志目录迄今为止优选限度的汇编和总括,有助于摸清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典籍的家底,有助于梳理中国历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繁荣。
作者简介
王承略,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致力于先秦两汉文史文献、目录版本学、中国经学史的研究,在史志目录、《诗经》学、《后汉书》、子学等研究领域成绩突出。担任《两汉全书》副主编,《儒藏精华编·经部诗类》主编,《子海精华编》主编。有《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李焘学行诗文辑考》《郑玄与今古文经学》等著作。出版《诗毛氏传疏》等古籍整理著作25种,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刘心明,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为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生讲授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汉语史·文字学、古代书籍制度史、古代石刻文献研究等课程。其他学术专长包括古籍版本鉴定、手稿文献释读等。最近十几年来,主要从事文献学理论、古代石刻文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录
汉书艺文志注

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汇注笺评
六艺略
一、易
二、书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
例言
第一部诸子略
壹儒家
贰道家
叁阴阳家
肆法家
伍名家
陆墨家
柒纵横家
捌杂家
玖农家
拾小说家
第二部兵书略
壹兵权谋
贰兵形势
叁兵阴阳
肆兵技巧
引用书目
摘要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與兵書略通考 底本: 台北廣東出版社,1976年 例言 一、 通考之名,蓋欲尋典籍本源,通其流變,考其真僞,明其體制,綜其思想,詳其傳紀,訂其謬誤之謂也,此本書命名之由也。 二、 本書凡分二部,一曰諸子,一曰兵書,兩部脈絡相尋,體例一貫,舍一則無由觀其會通也。 三、 目録之學,存佚之辨,最爲切要,本書首標存佚,以求醒目。内容疑僞者,仍題曰“存”,下列述各史志篇卷數流變,及僞作之由。 四、 兩略各家有書名同而省者,如《兵書略》“兵權謀”總計文下注云“省《伊尹》《太公》《管子》……”等,所省諸書,皆見於《諸子略》; 又如《諸子略》“雜家”總計文下注云“出《蹵鞠》入兵法”,今《兵書略》“兵技巧”有《蹵鞠》二十五篇。凡此,本書俱隨文解之。 五、 兩略各家有書名同而不省者,如《諸子略》“儒家”有《景子》,《兵書略》“兵形勢”亦有《景子》; 《諸子略》“道家”有《力牧》,《兵書略》“兵陰陽”亦有《力牧》; 《諸子略》“雜家”有《由余》《五子胥》《尉繚》《吴子》,《兵書略》亦有《繇叙》《五子胥》《尉繚》《吴起》……此蓋《七略》原已兩書分立,班氏因之。就上省重篇之例觀之,各家名同之書,必非同書也。 六、 兩略原文亦有蒙上省略之例者,如“兵技巧”《五子胥》《公勝子》《苗子》等皆蒙上《鮑子兵法》省“兵法”二字,今皆標明。 七、 兩略原文有謬誤者,如《諸子略》“道家”“桑丘子”作“乘丘子”、“贛婁子”作“黔婁子”等,本書今據群書所考,一一復其本字。 八、 兩略原注文有衍脱者,如《諸子略》“雜家”《臣説》注誤衍“賦”字; 又“雜家”總計下脱“出《蹵鞠》”三字,本書俱加删補,以求完整。 九、 誤次之書,如《諸子略》“儒家”平原君,高帝臣也,後人誤以爲戰國平原君,而次於魯連、虞卿間; 又如“道家”《列子》、《公子牟》注云“先莊子”,而莊子轉次於前……疑皆淺人誤移,本書隨文説明之。 十、 原計家數、篇數可疑者甚多,如“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二百五十九篇”,原作“二百五十九家”,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以下簡稱“殿本”)《漢書·藝文志》改。本書重計多十七篇,其故不可知,今并指出,以示闕疑。 十一、 諸家所引佚文,時嫌繁瑣,本書後既已列諸家輯佚本之名,故但具現存佚文之類書書名、卷數,以求省便。 十二、 班固原注,注文雖短,而頗有考徵價值,故就原文書名之下,以小字附之。 十三、 本書引用諸家説法,悉注出處,不掠人美; 偶有創見,多冠疑辭,以俟來日補正。 十四、 本書成書倉促,漏誤難免,尚祈賢達有以正之。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續刊(第四卷)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與兵書略通考 第一部諸子略 壹儒家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名嬰”至“有《列傳》”共十九字,原脱,據殿本《漢書·藝文志》補。 存,清《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著録《晏子春秋》八卷。王先謙《漢書補注》: 以下簡稱《補注》。沈欽韓引劉向上奏曰: “其書六篇,皆合六經之義,又有復重,文辭頗異,不復遺失,復列以爲一篇; 又有頗不合經術,“復列以爲一篇”,原作“後列爲一篇”,據清光緒刻本《漢書補注·藝文志》(以下簡稱“光緒本《補注》”)改。“又有頗不合經術”原脱,據光緒本《補注·藝文志》補。似非晏子言,疑後世辯士所爲者,故亦不敢失,復以爲一篇。”篇數與今本卷數同; 《隋書·經籍志》: 《晏子春秋》七卷,《新》、《舊唐書》《經籍志》、《藝文志》同。孫星衍《晏子春秋序》曰: “後人以篇爲卷,合《雜上》《下》二篇爲一,則爲七卷。”《宋史·藝文志》十二卷,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以下簡稱《考證》。曰: “後人采嬰行事爲書,故卷頗多於前志。”此卷篇數不同之故也。 《史記·管晏列傳》曰: “余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其書世多有之。”則《晏子》名“春秋”者,始自史遷,陳振孫《書録解題》以爲始自《隋志》,不可信也。 晏子思想,龐雜不純。柳宗元曰: “疑其爲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爲之: 蓋非齊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則其言不是,後之録諸子書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爲墨也,“晏子”,原作“墨子”,據四庫本《漢藝文志考證》卷五改。爲是書者墨之道也。”王應麟《考證》引。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上》曰: “《晏子春秋》柳氏以謂墨者之言,非以晏子爲墨,“晏子”,原作“墨子”,據民國嘉業堂章氏遺書本《文史通義·言公上》改。爲墨學者述晏子事,以名其書,猶孟子之告子、萬章名其篇也。”此謂晏子書乃齊人墨子之徒所作,梁啓超《漢志諸子略考釋》贊同此説,并謂其人并非能知墨學者,且僞托時代在漢初; 孫星衍《晏子春秋序》曰: “晏子文最古質,疑出於齊之《春秋》,即《墨子·明鬼篇》所引: ‘嬰死,其賓客哀之,集其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