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郭澄清别集(全3册)

郭澄清别集(全3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作者: 郭澄清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71389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郭澄清别集》收录的作品均为当代现实主义作家郭澄清创作,全书共三册,分别为长篇小说《决斗》、人物传记《马振华英烈传》及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决斗》以1942年的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以杨龙为代表的八路军临河区队战士们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的历程。他们终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战胜穷凶极恶的敌人。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不畏牺牲、奋勇抗日的革命大无畏精神。长篇人物传记《马振华英烈传》记述了冀鲁边区抗日元勋马振华同志的成长历程和革命经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与人格力量。面对野蛮而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以马振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麦苗返青》收录了《社迷传》《公社书记》《老队长》等一批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塑造了“社迷”高大、火热心肠的马五爷、凡事爱琢磨的孟琢磨、面热心冷的方方爷、爱社如家的李二叔等栩栩如生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了在历史的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中国农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简介
郭澄清(1929—1989),山东宁津人,当代著名作家。历任小学教师,宁津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目录
《马振华英烈传》
一贫寒出身
二学堂风波
三办学之争
四光荣入党
五抗租运动
六抢粮运动
七反税斗争
八教工维权
九飞行集会
十特殊商人
十一革命伴侣
十二二盈好讼
十三灶边会议
十四成立武装
……
《麦苗返青》
《决斗》

摘要
     社迷传序 开场白 啥事也有“迷”。有“棋迷”,有“戏迷”,也有“书迷”“财迷”“媳妇迷”……所有这些“迷”,俺村都有。另外,还有一个“社迷”。 除了“社迷”外,别的“迷”都是“老资格”了,甚至有的是“”。“社迷”成“迷”的历史虽短,名气却大。甭说当庄的老少爷们儿,就是周围三里五村,甚至全社、全县,差不多都知道他,真是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 因此,村里人们都想给“社迷”作个传。这类问题,当然要找我这“写稿迷”。我能力虽小,胆量却大,便把这个差事一口应下了。 我从未写过传记,只能先在这里把“社迷”的外貌介绍一番。 嘴 “社迷”姓高名大。这高大五十挂零年纪,长得矮矮墩墩,胖胖乎乎,圆头秃顶,黑脸黄胡。他的嘴特别大,嘴唇特别厚(上唇微向外翻),说话有点口吃。但是,此人生来话多,并且说出的话儿还很有风趣。比如:我为了给他作传去访他(并没把原意告诉他),问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多少产业,他笑吟吟地说:“唔!产,产业么?不算少。不,不过大都是跟人家伙着的!就,就说吧——头顶上的天啦,河里的水啦,白天的日头啦,夜里的星星啦……”他一挥胳臂说,“哪,哪一样儿能说没有我高大的份儿?问,问属于我自个儿的吗?那,那只有三样儿——一是汗;二是泪;三是爹娘给抛下的账!” 我补充说:“四样儿吧——还有你这百十斤响!” “我,我这百十斤穷骨头嘛!也,也不属于自己,已经租给人家财主喽!”他说完咯咯笑起来。 接着,我又问他那时节几口人,他答得既爽快又干脆:“两,两口人。”我问他是什么人,他笑着说:“你,你猜吧——我们俩,寸步不离……”我说,是老婆呗。他拍了我一下肩膀,哈哈大笑着说:“傻小子!你,你娶了老婆,让她跟你寸步不离呀?”我醒了腔,就势说:“那你该说三口人呀!” “还,还有谁?” “灶王爷呐!” “你,你知道灶王爷是干啥的?”他质问我一句,没等我回答,他又说,“他,他是管看家的。我,我没有宅舍,也没有家——他,他失业后,不知跑到哪一国去啦!” 我们的村子很大,我又常年不在家,对他现在的家境也不大清楚。问他时,他说:“咦!这,这你还不知道——三,三千来亩地,七百多口人,猪羊满圈,骡马成群,有,有菜园,有果林……” “你说的这是生产队呀!” “你,你问的什么?” “我问的你家。” “社,社不就是家吗?” 公社化后,高庄农业社改成了生产队,可“社迷”管队还是叫“社”,并且,这“社”字经常挂在嘴上。他那张嘴的本事可大啦——甭管别人谈论什么事,他张口准扯到“社”上去;甭管别人做什么事,他也总得跟“社”联系起来。有一回,“戏迷”正大谈唱戏,高大插嘴说:“唱,唱戏跟办社一样——非,非得大伙心齐,都往一个点上打才行呐!”又一回,“庄稼迷”们正品评庄稼,高大又答了腔:“咱,咱社的庄稼,跟咱的社一样——正,正在蒸蒸日上,一天好似一天……”还有一回,“戏迷”们冒着刺骨的北风去看夜戏,高大指着人家的脊梁骨嘲笑说:“这,这都是些傻瓜!——那,那儿又不讲办社的事,有个啥听头?怪事!” 腿 按高大晚伴的话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死庄稼汉子”。他活了五十多岁,往北只出去五里路,到过他姥姥家;往南只出去八里路,去过他丈人家;往东出得最远,到过十里开外的县城——那是近几年去参加了两次爱社模范会议;往西走得最近,只到过三里路远的丁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给那村财主扛过活。他的活动范围虽然这样小,可他的两条腿并没闲着——一气就给地主蹬了二十多年的“脚蹬罗”;并且为此落了个伤腿。直到如今,他走路稍微快了点,就现出侧着膀子蹬“脚蹬罗”的那种架势。 打从办了社,他那两条腿算是往社里跑熟了。十年来,不论刮风下雨,他没有一天不到社里坐坐。有时候,正赶上干部们开会,他就往门槛上一坐,竖着耳朵听起来,听着听着他总要插上几句,有时兴许还逗个笑谈。可是,干部们让他坐在会议桌边,他却不去,并说:“那,那儿没我的位子!”有时候,他进去一看,社里没有人,他就拾拾这儿,摸摸那儿。并且,拾掇一阵,再歪着脖子瞅一阵,直到自己跟自己说:“行!这,这样就顺眼了!”然后,这才拍拍身上的土,擦擦头上的汗,慢慢腾腾地回家去吃饭。有时候,他跑到社里一看,门锁了,也并不扭头就走。他先摸摸锁扣好没有,再两手扒着门缝往里瞅一阵,然后就坐到门槛上抽起烟来,把烟抽透,这才回家去。 他闺女家跟生产队部斜对门,他可从来不到闺女家去。有时闺女碰上他,让他到家里去坐坐,他说:“不!我,我忙啊!”说着就又走到队部去了。有一回,晚伴收了半竹筐小枣,让他给闺女送去,他答应了。当他提着空筐回来时,晚伴问他道:“送去啦?”他笑着说:“没,没有。”“枣呢?”“吃,吃啦。”“谁吃啦?”“人,人家。”晚伴一听火了,半嗔半笑地给了他一笤帚疙瘩。高大不生气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