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探讨一项“学科名称”及其发展的过程与未来,这门学科就是“营建学”(Architecture)。长期以来,人们都称它为“建筑学”,但是“建筑学”是日文、日文中的汉字,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拟订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科(Architecture)为蓝本,此后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继续沿用,并成立“建筑系”。梁思成先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清华大学创办的“建筑系”于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特意更名为“营建系”。梁思成先生在讲授“概论”课时说过,他不喜欢“建筑”二字,说它不是中国的,它是由日本汉字移植过来的舶来品。梁思成先生还说,他喜欢“营建”二字,它涵括了规划、设计、建造等。“营建”是传统的古汉语,如“匠人营国”“营造法式”等。“营建”恰当地对应了维特鲁威在《营建学十书》中提出的“Architecture”。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事实说明,中国的“营建学”比古罗马还早2000年,只是中国古代没有人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的营建师被称为“匠人”,故而有“匠人营国”之称。 本书概述了古今中外“营建学”的发展历史,并且探讨了“世界营建学谱系”。探讨世界营建学谱系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弗莱彻(Banister Fletcher)在《比较法世界建筑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一书中画了一棵大树,可视作图表,有人称之为“营建之树”(Family tree of Architecture)。实际上,应当译为“营建学谱系或族谱”。这棵大树实在太不靠谱,不仅有“大欧洲主义”之嫌,而且也缺乏基本的科学分析。 在介绍中国营建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特意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营建学的介绍。此外,我们还特意增加了一章“中国当代营建师的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营建规模很大,人才辈出,国内新生代的成长已经缩小了与国外优选大国营建师之间的差距,有些营建师或许正在超越当代国外的大师。当代中国营建师的作品不仅应当在国内介绍,也应当让国外了解。本书最后一章是质疑《广义建筑学》与《建筑学的未来》两部著作,虽然这两本书真正阅读过的人并不多,但是书中的观点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