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爱夜光杯 爱上海 2020

爱夜光杯 爱上海 2020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963648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新民晚报》“夜光杯”微信公众号2019年至2021年的高点击率美文,网罗名家、与时偕行,穿梭市井,放眼世界,从中到西,从邻家到远方,浓缩百感交集、杂陈五味,讲述寻常人的智慧。让这些文字可以更多陪伴读者,感到城市的暖心,乡愁的回味。本书以真实笔墨记录和陪伴,以真挚关切传递温暖与希望。“夜光杯”是上海符号,是上海百态;“夜光杯”里有上海味道,有上海气韵。“爱夜光杯,就是爱上海。”点燃万家灯火,飞去百姓堂下。“夜光杯”,踏着青春步伐,与你一起前行。
目录
第一辑
王蒙_我的2020年3
沈琦华_闻玉梅:“我的选择和我的路”5
碧流_我去工厂做口罩13
池莉_武汉日记17
孙佳音_毕淑敏:我为什么要写《花冠病毒》?25
沈嘉禄_战疫时刻,不妨多吃萝卜31
宁白_陪了老母亲一个月,他流泪了……35
秦文君_上海守城守家记39
郭影_“凡人”查医生书写的英雄日记43
曹雷_疫情中的旅行49
何建明_那束光芒,拯救黑暗中的生命57
薛舒_《张文宏医生》,一种懂得66
冯骥才_《雪里送冬》小记71
第二辑
黄永玉_体育的事75
王汝刚_送别李九松,昨夜未成眠81
吴霜_蓝宝是只猫86
童自荣_咱们的李老师90
梅子涵_我和妈妈的年三十95
曹可凡_我认识一些深情的人100
陈保平_疫情后个人能改变些什么?104
胡中行_胡教授家的30个保姆107
周云芳_说起“淮国旧”,上海谁人不怀旧110
郁钧剑_发呆的境界115
叶辛_相隔半个世纪的照片118
姚锡娟_没想到小鹿纯子的声音成了一代人的记忆126
凌启渝_南京西路上的白兰花阿婆130
翟树杰_生命定格107岁•致敬王定国,永远的女红军133
江平_“革命家庭”里的“江姐”走了……追忆于蓝妈妈136
羊郎_上海人的懂经141
潘争_妈妈的侧影——儿子眼中的刘广宁145
西坡_鲜奶小方153
周国平_人性现象157
第三辑
赵丽宏_给母亲打电话163
池莉_小菜的小,虽小却好168
修晓林_绍兴路的美好时光171
敬一丹_我和沈力老师的第一次见面174
彭瑞高_天下白头177
奚美娟_一次特殊的颁奖仪式186
石磊_泡饭长,泡饭短191
何菲_“难弄”的上海人195
胡展奋_夏天毛豆子198
韩浩月_把饭吃干净是修养202
殷健灵_对话奚美娟:演员是一份神圣的职业205
张欣_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完美213
烁渊_何占豪夫妇:走过半世纪的爱,依旧可以这么年轻216
梅莉_做饭,就是做人222
简平_看懂《夺冠》,才知什么是真正的赢家225
杨建东_吴祖光与“小格格”229
梁波罗_能不忆江南234
吴南瑶_童双春:上海滑稽戏的老宝贝239
王悦阳_林青霞:镜前镜后,人美如一246
朱光_陈薪伊:我最得意的作品是女儿254
第四辑
袁念琪_淮海中路1号263
杨锡高_简单的幸福266
怡然_我们比“瓦尔登湖畔的村民”高明么?270
肖复兴_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274
曲玉萍_上海的普通人,是我喜欢上海的理由278
王丽萍_时光慢慢走281
庞余亮_毕飞宇:小说之外的侧光284
刘心武_大甜桃儿290
徐建刚_可信可读的《火种》293
骆玉明_荣国府里的错位297
张怡微_教授王安忆:是叙述令生活变得更有趣302
王芳_叶嘉莹:那不是水中的光影309
苏秀_梵皇渡路618号大院记趣316
华心怡_岁月如歌,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319
宋春丽_追忆吴贻弓导演326
章慧敏_和九旬老母亲玩在当下329
马尚龙_上海人的分寸在拒迎疏亲间332
南妮_越不光鲜,越有光芒335
龚静_女人,请安然慢慢变老339
张国伟_谢希德先生的魅力343
李大伟_养老选址347
陈子善_鲁迅在共和旅馆的五天351
后记354
摘要
     闻玉梅:“我的选择和我的路" 原创 2020—01—12 沈琦华 闻玉梅,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 闻家是湖北浠水的大家族,闻先生的家庭可谓累世书香。其父闻亦传是有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堂兄,在清华读书期间,闻亦传与堂弟闻一多等人组织了“上社”,切磋学问,关心时事。这样的家庭既养就了闻玉梅一生的书生气,也炼成了她顽强的意志。 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而闻玉梅说:“我没能力救人的灵魂,只能做医生救治人的肉体,同时,也努力在医学实践中关心、帮助人的灵魂。我很自豪,我选择了医学和教育作为我的终身事业。” 母亲影响,医学也有人文因素 人生路上,总有些人引导了最关键的几步。母亲对闻玉梅一生影响至深,是第一个让她崇拜的对象。 闻玉梅的父亲闻亦传、母亲桂质良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博士。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闻亦传官费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于1924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其母桂质良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的出国留学名额,1922年进入美国卫斯理学院,后考入霍普金斯大学,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闻亦传夫妇双双学成归国,一腔热血要将所学报效国家。1934年1月16日,闻玉梅在北平出生时,父亲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副教授,母亲则在北京道济医院从事医疗工作。1939年,闻亦传染病早逝,那年闻玉梅才5岁。 1941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上海,生活艰辛。为了让闻玉梅姐妹接受优选的教育,桂质良四处兼职。闻玉梅先就读于上海中西第二小学,后进入圣玛利亚女中,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发奋学习,连年都是第一名而获免学费。 “对于每一个年轻人而言,选择终身职业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闻玉梅说。令人意外的是,少年闻玉梅的第一个梦想是考华东戏曲学院,去唱戏。尽管被吓了一跳,身为儿童心理学专家的母亲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直到如今,闻玉梅依然非常佩服母亲的教育理念。母亲桂质良是我国精神科发展目前第一位女性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专家,但她本人其实非常喜欢文学。那时候,家里除了医学专著,最多的就是母亲爱读的英文原版文学作品,《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莎士比亚全集》,还在读中学的闻玉梅课余也捧着天天看。后来,母亲告诉闻玉梅,自己之所以选择了心理学,就是因为心理学相对与哲学接近。自己喜欢一个事情,并不代表自己擅长从事这个职业。 闻玉梅对当年的“演员梦”,评价是“糟糕透顶”。好在最终,她和姐姐都决定跟从父母的选择,去学医,在医学中实现治病救人的理想。“我很感激母亲当初并没有左右我的想法。对于现在的父母,我想给的建议是,可以影响、诱导孩子,但不要强迫。自己选择的路,不会后悔。” 当时上海有三所大学有医科,圣约翰、同济、震旦,但闻玉梅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上海医学院,“因为这是专享一所我们中国人自己办的医科”。 感念导师,开启探索之路 1951年,闻玉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医学院,进入医疗系开始本科学习。五年本科之后,闻玉梅面临着选择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是做一名临床医生,还是从事基础医学的研究工作? 最初,闻玉梅在内科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现代医学还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那时候,无论是心脏还是肝肾,绝大多数的病都无法治愈,只能缓解。专享只有大叶性肺炎,用上抗生素基本就能拿下。”闻玉梅因此觉得亟须发展中国人自己的生物医学,报考上医微生物学有名教授林飞卿的研究生,成为闻玉梅的下一个选择。 不料林教授只收学俄文的学生,英语一流的闻玉梅“先天不足”。好在爱才惜才的林飞卿被闻玉梅的才华和执着打动,于是拨通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微生物学一级教授余贺的电话:“你的研究生发榜了吗?我给你一张试卷,你看后再作决定。”余贺看了闻玉梅的试卷后,当即表态:这个学生我收了!于是,闻玉梅跟从余贺,踏上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之路。 闻玉梅至今记得余老师给她出过的一道怪题:重复一项1911年的免疫学经典实验。至于需要哪些器材、要经历哪些步骤,都没有说明,全部放手。闻玉梅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资料,跑到生理学教研室,向老师讨教如何取出未受孕豚鼠的子宫,并让它在体外存活。为了实验中需要的药品制剂,闻玉梅千方百计联系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摸索的过程虽磕磕绊绊,我却感受到了科研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1957年,闻玉梅回到上医做助教。1960年,闻玉梅与林飞卿教授终于结下师徒之缘。为了培养闻玉梅的耐心,林教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和闻玉梅说:“你就像在打少林拳,应该多打打太极拳。”还真的带着闻玉梅一起练起了太极拳。每天傍晚,师徒同打太极,成为当时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最让闻玉梅感动的是,有一天林飞卿语重心长地说,“你跟我学得差不多了,应该换导师了”,再次将爱徒推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