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名人传

名人传

  • 字数: 29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法)罗曼·罗兰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186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为三位举世闻名的文学艺术大师谱写的英雄史诗:第一位是身患残疾,孤独贫困,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的作曲家贝多芬;第二位是生于忧患,受尽磨难,给人类留下不朽艺术品的雕塑绘画大师米开朗琪罗;第三位是不肯安于富贵,愿为天下黎民献身的俄罗斯小说家托尔斯泰。较之常人,社会和自然并未给予伟人们更多惠顾,生活对他们而言往往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凭着坚强的毅力,他们勇于承受磨难,勇于挑战困难,终于攀登上生命的巅峰。作者试图通过伟人们的故事,向读者传送英雄的气息,鼓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勇气,努力做一个无愧于“人”的称号的人。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作品有《名人传/经典文学名著》《母与子》《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目录
编者的话
前言
贝多芬传
译者序
原序
初版序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译者弁言
原序
米开朗琪罗传
上编战斗
一力
二力底崩裂
三绝望
下编舍弃
一爱情
二信心
三孤独
尾声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代序罗曼·罗兰致译者书
第十一版序
“最近消失的光明”
《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
《塞白斯多堡纪事》《三个死者》
《夫妇间的幸福》
《战争与和平》《安娜小史》
《忏悔录》与宗教狂乱
社会的烦虑:《我们应当做什么?》
《艺术论》
《民间故事与童话》《黑暗底力量》
《伊凡·伊列区之死》 《克莱采朔拿大》
《复活》
托尔斯泰之社会思想
“他的面目确定了”
“战斗告终了”
阅读评估
阅读链接
摘要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系神话中三女妖之一,以生有美发有名。后因得罪火神,美发尽变毒蛇。头上的乱蛇”。以上据英国游历家罗赛尔一八二二年时记载。——一八○一年,邱尼(即车尔尼,一七九一至一八五七)为奥国有名的钢琴家,为晓邦(萧邦)挚友,其钢琴演奏当时与晓邦齐名。尚在幼年,看到贝多芬蓄着长发和多日不剃的胡子,穿着羊皮衣裤,以为遇到了小说中的鲁滨孙。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据画家克滦白记载。他曾于一八一八年为贝多芬画像。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据医生米勒一八二○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希尔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太勃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勃罗姆·洪·勃隆太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子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吃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目。于里于斯·裴奈狄脱说他无异“李尔王”。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他的祖父名叫鲁特维克,是家族里很优秀的人物,生在盎凡斯(安特卫普),直到二十岁时才住到篷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以及别的不全是德国人的特点。今法国与比国交界之一部及比国西部之地域,古称弗朗特。弗拉芒即居于此地域内之人种名。盎凡斯为今比国北部之一大城名。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洋琴为钢琴以前的键盘乐器。形式及组织大致与钢琴同。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上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优选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以上见一七八九年九月十五日贝多芬致奥斯堡地方的夏台医生书信。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他一八一六年时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十五岁上已经知道了。”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洪·勃罗宁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给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轻却又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