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奥斯卡·王尔德传(全2册)

奥斯卡·王尔德传(全2册)

  • 字数: 7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理查德·艾尔曼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5909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76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传(套装上下册)》书籍让人们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书中充满真实的风格和对话,其评论性阐述含义微妙,让传主的肖像就此获得耀眼的生命力,这位传主是个复杂人物,他还是万人迷,伟大的戏剧家,艺术至上信条的大胆拥趸。而且,我们始终感觉到,他是注定厄运的,正是由于那种杰出才智之特性,也由于王尔德式的调侃轻易就会转变成奚落,它刺激了传统势力,后者转而对他发出致命一击,而那恰逢他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际,亦是他以出色方式掌控观众之际(通过《不可儿戏》的成功上演)。
从都柏林童年——母亲是堂而皇之的怪人,诗人兼爱国者,父亲是有名的外科医生——到有罗斯金和佩特任教的牛津大学,他在大学里把自己变成艺术家和令人迷惑的奇观,他注定会一举成名,遭人嘲笑,最后还会走向垮台,他昙花一现的生涯呈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圈子、他的作品、他的朋友、敌人和爱人。我们读到,不过二十多岁,他就在伦敦一举成名,成了唯美主义者的有名象征,对拉斐尔前派、惠斯勒(他那位残酷的宿敌,跟他展开了一场持续的智力决斗)、莉莉·兰特里(他提升了她的档次)、吉伯特和沙利文(把他塑造成了他们的伯恩桑)来说皆如此……在热衷演讲的美国,他展开了巡回演讲,让纽约社交圈为之着迷,跟那些惊讶的莱德维尔矿工共饮,讨好了沃尔特·惠特曼,不明智地冒犯了亨利·詹姆斯。他征服了龚古尔和马拉美的巴黎,受到萨拉·伯恩哈特的欢迎,让普鲁斯特(和他的双亲)不知所措,在安德烈·纪德那位年轻的浮士德面前扮演了梅菲斯特的角色。
我们读到,他在男欢女爱之间摇摆——年仅三十二岁,跟崇拜他的康斯坦斯·劳埃德结婚不过三年(“我……高兴极了,简直失去了理智,”她在接受求婚后这么说),他第1次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同性恋。他试图寻求一种激烈的爱,在漂亮的、被宠坏了的、反复无常的艾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身上找到了这种爱,他被这种爱摧毁了。他们的可怕关系的剧情被充分、有力地彰显于众——正如它的高潮,通过两场轰动的审判,通过王尔德的曝光自述,他所受的野蛮监禁,以及他四十六岁时不幸死于流放的事实。
王尔德在当时既身处名流圈子,也被归进了声名狼藉者的行列,别人和他自己都描述了这一切——通过出色的对话,通过激情、冲突、才气横溢的兵来将挡。立足于丰富的史实,其中很多资料还是初次问世,又依靠在《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不可儿戏》和其他作品中发现的传主新面目——艾尔曼揭示了一个更甚于传统形象的王尔德,更伟大也更感人,这个王尔德不但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化身,甚至在今天,他也能以那种撩人的才智挑战我们的假设。“他的才智,”艾尔曼写道,“是一种革新的媒介,在一百年前就跟在今天一样切题……[他]是我们中间的一员。”这部书籍是传记作家之艺术的高峰,通过它,以其独特且完整的形象,王尔德又回到了我们当中。
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目录
致谢
引言
初始
第一章 成长的烦恼
第二章 王尔德在牛津
第三章 罗马和希腊
第四章 走到中途的唯美主义者
发展
第五章 启航
第六章 才华初露
第七章 教导美国
第八章 反文艺复兴
第九章 两种舞台
第十章 王尔德先生暨太太
昂扬
第十一章 从弟子到大师
第十二章 道林的时代
第十三章 对巴黎的希腊化
第十四章 一个好女人,及其他
第十五章 维多利亚末期的风流韵事
第十六章 逆风航行
羞辱
第十七章 “我是这个案件的起诉人”
第十八章 延期的厄运
第十九章 本顿维尔、旺兹沃思和雷丁
第二十章 逃离雷丁
流亡
第二十一章 狱外的囚犯
第二十二章 剩余的年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索引
译后记
摘要
     亨特·布莱尔改宗时的情形是激动人心的。1875年冬季学期,他申请了假朗,前去莱比锡学习音乐,为了及时赶上曼宁升任红衣主教的仪式,他从莱比锡出发前往罗马,这个仪式在1875年3月15日举行。曼宁是一位特别的英雄,因为他坚决维护教皇无过错的教义,最近,面对格拉德斯通的指控,他曾经为这种教义作过辩护,格拉德斯通认为这个概念“既否定了现代思想,也否定了古代史”。亨特.布莱尔被狂热所控制,在曼宁仪式结束十天之后,他也皈依了天主教。他是一位引人瞩目的皈依者;大主教(后来又担任了红衣主教)霍华德为他施行了坚信礼,教皇庇护九世赐福于他,还授予他教皇侍从的名誉职位。 4月底,亨特·布莱尔回到莫德林学院,他敦促王尔德和其他人也效仿他的做法。有几个莫德林学生照做了。威廉·沃德笑了笑,什么也没说;王尔德没有笑,却说了很多。主要的障碍是威廉·王尔德爵士的反对。“可以肯定,如果我过去皈依了天主教的话,”他指的是了自己在圣三一学院的日子,“他会剥夺我的继承权,今天,他也会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当我获得前往牛津的奖学金时,他会感到欣喜,在这里我就不会受到那些有害的影响了。如今,我优选的朋友成了天主教徒!”他们的情形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亨特·布莱尔有自己的地产。“你是幸运的,我亲爱的邓斯奇,像你这样,独立于你的父亲,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你想做的事情。我的情形就接近不一样了。” 这种经济上的考虑没有打动亨特·布莱尔,他继续劝说王尔德。王尔德变得跃跃欲试;他觉得内疚,有罪在身;王尔德喜欢他所谓的“信仰的芬芳”,他在第三根手指上戴了一个椭圆形的紫水晶戒指,看上去有点像是教会人士佩戴的那种。后来,他利用自身经验描述了罗马仪式对道林·格雷的诱惑力。“每天的圣餐礼,事实上比古代的任何献祭都要更令人敬畏,让他深受感动,不单是因为这种圣餐堂而皇之地拒不承认感官的证据,也因为其中带有那种原始的简单,那种它试图去象征的对人类悲剧的永恒怜悯。他喜欢跪在寒冷的大理石地面上,目睹神父身穿僵直的缀满花饰的法衣,用他苍白的双手缓慢地把圣体盒上的幕布撩开,或高举镶满珠宝的灯笼形圣餐匣(展示着浅色的圣饼)……或,身穿耶稣受难的服饰,把圣饼掰开,放进圣餐杯,然后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捶打胸脯。冉冉生烟的香炉被表情庄重、身着缎带和红衣的男孩子们举向空中,就像举着镀金的花朵,它们对他也有着微妙的吸引力。”截至1875年6月,王尔德对天主教的兴趣已经招摇到了让拜访者感到吃惊的地步。其中包括雕塑家罗纳德.高尔勋爵,高尔是萨瑟兰公爵二世的小儿子,他来看望王尔德,还带来了弗兰克.迈尔斯(一位高尔熟识的年轻肖像素描家)。在1875年6月4日的日记中,高尔把王尔德描述成“一个令人愉快的、活泼开朗的家伙,但他那留着长发的脑袋里充斥着跟罗马教会有关的胡言乱语。他的屋子里摆满了教皇和红衣主教曼宁的照片”。(王尔德还有一座圣母玛利亚的石膏像。)高尔本人在早些时候也对纽曼产生过兴趣,他警告王尔德要留心亨特·布莱尔的哄诱。王尔德依然更像是一个新教异端的首领,而不是天主教的狂热信徒。 1875年的暑假证实了他的犹豫不决。他在意大利度过了假期开始的一段时间,欣赏了罗斯金提到的让他渴望一见的绘画。说也奇怪,虽然他那么赞同亨特.布莱尔,他在意大利的游伴却是圣三一学院的昔日导师马哈菲教授,马哈菲教授是新教团体中的成员,他坚决反对罗马天主教,还有一个同伴名叫威廉‘古尔丁,古尔丁是一位都柏林富商的儿子,也是个坚定不移的新教徒。王尔德之所以跟他们一起出游,也许就是为了抵制亨特·布莱尔的说服。根据他的家信,他父亲并不担心他有可能改变信仰,这些书信以同等的喜悦心情描述了伊特鲁里亚人的坟墓和提香的《圣母升天》(“意大利优选的绘画”)。他没有描述的是,当他看到那么多富有艺术美感的赞扬天主教虔行的纪念物时,他内心感受到的震动。他拜访了佛罗伦萨的圣米尼阿托,随即撰写了一首诗,时间大约是1875年6月15日,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之感受的悦纳,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对俗世诸相的热爱。 P77-7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