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笔下寻乐记 钱平雷科普文学作品集

笔下寻乐记 钱平雷科普文学作品集

  • 字数: 35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作者: 钱平雷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39846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划分为三大部分:《情感篇》《余热篇》《山水篇》。《情感篇》首先汇集了作者与母校、老师、同学来往和各种活动后的记录和感想。还记录了他与亲朋好友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本书的第二部分《余热篇》,集中了作者这个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头儿,不甘寂寞,继续在各个领域“老有所为”地做些事情的记录。《山水篇》中像《水乡抒怀》《吴江探胜记》对于上海人来说,记录的是近在咫尺的苏州的一些古镇庙宇,但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精彩。《西澳纪行》描写的是中国人一般去澳大利亚旅游不太去的地方,我把那里值得一看的景色,给读者们做一介绍。《真正到过澳洲了》《邦迪海滩现代艺术启蒙记》《我也是可以吃西餐》是对悉尼歌剧院、邦迪海滩这两处澳洲的代表性景点和当地有名菜肴,所谓娱、游、食等这三个旅游要素作深度游所感受的记录。
目录
一个科技人员的文学情怀(代序)张光武
前言
情感篇
50年后首次同济母校聚会记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记1961届部分初、高中澄衷学子的聚会
他也是浦东开发的先行者——记我的岳父陈泽浩先生
各自忙碌,彼此挂牵——我的“三同”朋友许兴汉
才子文友张光武
同济学友常熟探亲记
迟到的追思——悼念彭镇秋先生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
情深谊长十日记
墨尔本探亲记
悉尼日记节选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浓浓同济路桥缘
同济及上海高校的体育往事
余热篇
笔下寻乐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参加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侧记
再论“科普文学”是一项创新——与张冲先生商榷
“北外滩”不能没有澄衷文脉
在上海诞生的“智慧楼宇”是海内外第一座吗?
文化扶贫的浅见
茫茫文学路
“社情民意”面面观
“出息本位”刍议
疫情结束后最希望做的事情——新冠疫情“宅家”受感动的联想之一
辛劳的守护人——新冠疫情“宅家”受感动的联想之二
“里程碑式人物”趣谈
请给“科普文学”一席之地
智慧楼宇产业链是建设系统的发展方向——为建设系统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厉害了,我的楼!
请给上海留一点“城市烟火地”
减轻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遐想
国之大者——看病泊车
山水篇
水乡抒怀——斜塘、正仪古镇纪行
回家之际
西澳纪行
真正到过澳洲了——欣赏悉尼歌剧院音乐会有感
邦迪海滩的现代艺术启蒙记
我也是可以吃西餐的
吴江探胜记——平望小九华寺、黎里古镇巡礼
公交13路见证的上海岁月沧桑
好看不过夕阳红(代后记)
摘要
     50年后首次同济母校聚会记 一 我们同济大学桥隧专业1964—1969届的同学,毕业至今正好是整整50个年头。由于复杂的原因,我们从来没有以班级的名义,举行过一次同学回母校的聚会,这在历届毕业班级中是很罕见的现象。据我所知,老同学们能够一起返回母校聚会,消解对校园、老师和同学日夜思念的“乡愁”,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也是大家返校的动力。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总有几个同学留校,或者至少分配在上海工作,他们中只要有了热心人,班级的聚会就能成行。而我们班级居然没有一个同学留校或留在上海工作,更有许多上海籍的同学都在外地成家立业了。尽管班上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来过上海与同学会面、聚餐,或者还回过母校,拜访过昔日的老师,但都不是以班级聚会的名义进行的。如今随着大家的年事渐高,怀旧的心态也与时俱进,多多少少还都有疾病缠身,甚至数位同学已经与世长辞。因此产生了一种愿望,就是很想与昔日学友重返故地,一起幸福地回忆当年同窗的情景,共度好时光。 今天我们在上海的七位同学,在“同济大学64级桥隧专业同学微信群”的“群主”顾正兰同学的召集下,完成了全班同学的夙愿。尽管2019年我们部分同学已经去过苏州一游,有的同学大病初愈,本来想把本次活动后移到2020年再说。但考虑到徐满、杨妙生同学马上就要分别返回兰州和温哥华,吕前进同学长期居住广州,以后再要凑到七人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顾群主坚持要在六月中旬,趁着上海气候还凉爽的时节,完成这趟聚会。正如周强同学所说,如今年龄大了,活动一次,就赚了一次,应该非常珍惜。这就最终促成了今天的聚会。 二 今天(2019.6.16)原定10:00在学校大门口集合,当我在9:30从位于大门右侧的地铁10号线车站上来时,就遇到了顾正兰,她正在询问路人,大门在哪里?实在是学校大门的周围地貌面目全非,连“老同济”也已经找不着北了。原来大门对面的彰武路两侧的邮电局和华东建筑机械厂已经被两座20多层玻璃幕墙大厦所替代,据我所知,分别称为A座和B座,其中A座门口有“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标牌。我曾应邀来这里讲过课,它原来只是建筑工程系的一个“工经”专业,如今发展成为同济大学的一个强大的分支机构。顾正兰说,李齐顺、周强伉俪早在9:15就给她打电话,说已经到达学校了,估计此时他们已经进校找地方休息了,周强前一段时间身体欠佳,他们直到昨天才最终决定参加聚会。于是顾正兰再一次给他俩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让他们到大门口来碰头。 趁着其他同学尚未到达,我建议顾正兰先以大门门楼为背景拍几张照片。顾正兰对拍摄的质量极为讲究,让我在关键的画面部位,要用手指点一下。这大概会涉及照片放到微信群里,其他同学能否看得清楚的问题,另外,也关系到她这位当年的“班花”美丽的形象是否得到体现。她今天的红开衫配着本白色裙子的服饰,可以看得出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时李齐顺、周强伉俪也到来了。我让他俩先背着大门上“同济大学”四个字合影一张,因为正是由于他们母校同学的经历,助他们成为终身伴侣的一生,母校就是他们的“月下老人”。随后杨妙生、吕前进和徐满也先后陆续到达,大家用各种“主题”合影留念:三个女同学的合影,杨、李、钱下乡充当“火头军”的合影等等。我建议吕前进与他学生时代的“梦中情人”合影一张。在如今的大学生中,男女同学合影根本不算一件事,但在传统伦理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至今还是不能接受两人合影建议的。于是我半开玩笑说,我陪你们一起合影,以避嫌疑。最后,还请了路人为我们七人拍摄合影,才结束了本次活动的“开幕式”,跨进了母校的大门。 三 进入大门,学校“面熟陌生”的场景,迎面扑来。说面熟,由南楼、北楼、图书馆和毛主席塑像形成的大的平面格局依旧。说陌生,如今的南楼、北楼几乎被高大的乔木树丛所“淹没”,人们难以看清它们的外立面。原来只有二层楼的图书馆的天井中,“插”进了两座形如打开的书本的大楼。我们仰视了毛主席塑像,并回忆起当年竖立的情景。我们又发现大路的两侧有许多座位,上面坐了不少带了拉杆箱的中年人。再一看,今天是星期天,但南楼、北楼的大门都被布条路障阻挡,还有保安值班,我们估计大概是在搞自主招生的面试吧?那些中年人应该是应试学生的家长了。我们只好打消去北楼我班当年的教室一看的念头。决定向左转,先去看看我们男同学住了六年的宿舍——西南一楼。在图书馆前方的路上行走时,我们看见东侧的草坪上竖立着上方有“国立同济大学”字样的石幢,它告诉人们,同济大学是具有悠久历史,当年国内仅有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我们沿着南楼背后通向西南一楼的道路慢慢地行走,看到两侧不少陌生的半新建筑,大家都努力地在脑海里寻找,当年这里的模样。当年的路城食堂原来的平房已经消失了,被一处门洞上面写有“学生第二食堂”字样的园林建筑所替代。西南二楼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