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画像研究

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画像研究

  • 字数: 16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卢忠敏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72273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桑”之于古人具有通天的神圣性,当桑林这一特殊空间场域以图像形式出现在青铜礼器上、且作为已知专享男女同在的画像母题时,超越图像本身的主题意蕴值得进一步探究。图像中男女角色互动频繁、动作亲密,多被释为仲春社祭时“会男女”或高禖祭祀等情爱主题。然而,若比较青铜器空间形体制约下各阴、阳模件的异同便可发现:那些貌似“牵手”、“拉扯”、“赠送枝柯”、“举弓”等图像细节,实为男女以农具为媒介分工合作的各式采桑动作。采桑图像再现的也非共时性的集体劳作,而是历时性的“角色动图”:采桑男女借助桑林空间依次完成“爬树-采桑-伐桑-递桑-共携桑筐”等仪式搬演。此外,躬桑仪式画面在方圆之壶钫、曲直之器壁上的位置、图式、风格等所蕴含的哲学意涵也值得深入挖掘。
作者简介
卢忠敏,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生,从事中国古代美学、美术考古、艺术学、图像学等研究。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东周青铜器叙事性画像。论文曾获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一等奖、“文史汇集,八方论衡——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文报告会”三等奖,并发表《原生记忆与视觉觉醒》(中国美术报27期)、《陶源问道——当代陶艺创作解读》(中国美术报43期)等文章。参加第十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新文科背景下的叙事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艺术理论的跨媒介、跨学科研究”学术创新论坛、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当代艺术与区域文化传统”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研究生论文交流会等学术活动。
目录
第一章问题、理论与方法1
第一节引言1
第二节问题与分歧:青铜器采桑画像研究综述3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思路14
一、研究方法14
二、写作思路和框架15
第二章青铜器采桑画像的发现17
第一节出土青铜器上的采桑画像17
一、战国早期17
二、战国中期21
第二节传世青铜器上的采桑画像23
一、铜壶上的采桑画像23
二、铜豆上的采桑画像29
三、铜钫上的采桑画像31
四、高柄铜钫上的采桑画像35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