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岛城事志

青岛城事志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 作者: 崔燕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529611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将青岛有名公众号“城事志”里的文章取精华出版,用全新的视角来深度解读青岛的人文、时尚,内容包括青岛的老故事、地标建筑、饮食、时尚等。
目录
一 岛城故事
台东是时间的繁花
沧口往事
春风沉醉的老村
风流即墨
风从海上来
崂山是青岛人的乡愁
四方是时光的摆渡人
二 地标记忆
六岔口
青岛摩登
城市图腾
老房有喜
建筑方言
红墙美事
海边的火车站
青岛有条太平线
谁的青春里没有四方路
一条街的欢喜进化史
中国最清新的网红地
这处青岛古堡堪称中国第一
黄岛路是青岛人心头的温暖线索
三 城市味道
海货
啤酒主义
小食里的春风万里
在青岛喝什么最野
被美景遮蔽的水果之乡
四 青岛印象
港城记
青岛小哥
青岛小熳
凉快简史
洗海澡野史
青岛的仙气儿
闪开,让我歌唱春天
时尚是青岛最浓烈的少年气
工业记忆是城市的青春纪念册
五 文化青岛
够级精神
年味儿
到青岛结婚吧
百年“画”青岛
青岛话搞笑大全
整个城市就是一座梦工厂
民国文艺青年无一不向往的地方
摘要
     沧口,一个让许多青岛人百感交集的地理名词。这里的老房子和老街并不像市里的老城区那样,有着某些厚重的意味,时光和风霜变本加厉地侵蚀着这里,不动声色地与老沧口的人文维持着某种内在的隐秘的平衡。 沧口原名“海沧”,意思是河海交汇之处。后来,“沧口水道”的繁衍,使得这里逐渐成为胶州湾的一个货运码头,沧口也是“海沧口”的简称。 据《胶州志》记载:“金家口、青岛口海船按装卸货物抽取税银,尽征尽解无定额;仓口、沙子、登窑三小口装花椒梨果同。”说明此时沧口的港航活动已比较正规。崂山道院和附近地区所需粮食从沧口码头上岸,通过大车和独轮车运往崂山。崂山特产也是经此装运至各地。 沧口的发展轨迹镌印的是一座城市的物理变迁与精神嬗变——80年前的沧口区,是青岛除市南区之外的第一大区,郊区的居民就跟下南洋似的跑到这里发展;70年前的沧口,是青岛优选的工业区,还有太阳橡胶、华新纱厂、三盛楼饭店等诸多闻名岛城的“老字号”;60年前的沧口,是进出青岛的主要通道,沧口火车站是胶济铁路上最繁忙的车站;50年前的沧口,四流中路被叫作大马路和“沧口街”,就像中山路被叫作市里一样,是仅次于中山路、辽宁路的繁华街道;40年前的沧口,青岛仅有的两个广场之一便坐落在沧口,另一个是汇泉广场;30年前的沧口,工厂林立,是青岛人仰慕的地方,也是青岛人均收入优选的地区之一;20年前的沧口,与李村合并成为李沧区;如今的沧口,老工厂陆续走远,等待良久的民众迎来宜居的欢讯。 尽管曾经的“沧口区”已渐行渐远,但在沧口的生命中,那些充斥着世事的泥土味,却像一个城市的心事,带着柔软的温度,跌跌撞撞地行走在口口相传的历史脉络中。 沧口的精髓是沧口广场,拥有青岛人娱乐精神的“够级”扑克,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从这里诞生并走向全国的。 沧口广场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几乎是青岛娱乐生活的风向标。灯光篮球场、体育馆、游泳馆、剧院、旱冰场、商店、饭馆、租“小人书”的书摊……鼎盛时期的沧口广场拥有的这些文化元素,以极大的感染力滋养着贫瘠的大众精神生活。 沧口剧院是另外一个大众狂欢的嘉年华,白天放映电影,晚上经常有青岛话剧团、吕剧团等本地艺术团体和外地艺术团体在此表演各种剧目。一个剧院既上映大片,又有现场表演,这样的场景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沧口故事里,不能缺席的还有沧口旱冰场。那个年代前卫、大胆、漂亮的年轻人是溜冰场的标配,闪闪发光的青年人,以滑冰为掩护,顺势拉手抑或热络,小紧张与小刺激堪比私奔。 如果说“逛市里”是青岛人曾经的摩登风向,那么“上大马路”则是老青岛另一个暖心的时尚大本营。从国棉六厂宿舍的大门往北到振华路,是沧口大马路的精华所在,这里曾集中了几代沧口人对快乐生活的向往。在这段短短几百米的路上,布满了药店、鞋店、书店、布店、奶站、医院、学校、邮局、百货店、服装店、家电店、文具店、食品店、理发店、五金店、照相馆、电影院等齐全的配套设施。 路北头那家“三盛楼”饭店是老青岛的“三大楼”(中山路的春和楼、台东的聚福楼、沧口的三盛楼)之一,亦曾是青岛市名噪一时的大酒店。20年前,三盛楼的酒席相当于现在五星级酒店的豪华酒宴,而当时优选的菜肴也不过是青椒炒肉片和炸虾。 沧口,飘散在心头的怅然若失,还有国棉厂。在过去很多年里,青岛常与一个“上青天”的词儿联系在一起。那时,青岛与上海、天津一道扛起全国纺织业的大旗。 往事并不如烟,国棉厂的背影流转到如今依然温存。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国棉厂走过了一段飞扬的历程。那时候的10个国棉厂从老四方绵延到北部的娄山后,蔚为壮观。其他以纺、织、染为业的厂家更是星罗棋布。国棉厂的厂区多是和宿舍连在一起的,内部系统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大机器,精细而周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澡堂、食堂、商店、粮油店、医院、电影院、图书馆、招待所,一应俱全。甚至一些国棉厂还有自己的铁路线,直接与胶济线连通。 20世纪80年代是国棉厂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国棉厂的光芒依旧闪烁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漂亮、泼辣、能干、隐忍的纺织厂女工像诗里熠熠生辉的章节,几十年如一日地引领着城市的时尚潮流。还记得当时那首轰动一时的歌曲《金梭和银梭》,就是歌颂纺织女工的。 艺术是唯美的,工作却是现实的。在一年四季高湿的车间里,在织机巨大的轰鸣中,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常常需要独立穿梭在二三十台织机之间接线头,一趟下来就要走20多公里。这还不是最枯燥的,她们常年三班倒,生物钟紊乱,工作非常辛苦。对她们而言,能舒服安逸地睡上一觉,无疑是最朴素的幸福。 P10-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