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刘少奇与长沙

刘少奇与长沙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98552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书稿从追述刘少奇先祖从江西迁往湖南及定居炭子冲写起,回顾了刘少奇在长沙出生、成长、求学、革命及1961年回家乡调查研究的人生足迹,反映了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创造的光辉业绩,弘扬了他的崇高风范和高尚品德。
作者简介
 
目录
《刘少奇与长沙》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南塘刘氏 刘少奇的祖籍并非湖南宁乡,而与毛泽东等许多老一辈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祖籍在江西省吉水县。刘少奇的先辈在“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徙末期从江西吉水迁到湖南,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遍布宁乡大地,发展成为南塘刘氏一族。落户花明楼的刘少奇一脉则是其中一支。考察南塘刘氏,其始迁之祖,则要从刘时显说起。 1.迁徙资水畔 据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记载:“吾族世居吴西吉水,汉唐以来,代多名宦。阅有明中叶时显公喻孺人夫妇,随长子长庚名宝者出宰于楚之演阳,解组后公夙慕湘滨沩麓之间秀毓灵钟,足娱晚节,乃率其子宝、楠、恩暨孙邦益、邦义、邦礼等,卜筑宁邑南乡距城六十里许之古名六十三都即今五都十二区茅田滩居焉”。 谱中所载时显公,生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左右,居住于吉水县枫江乡老屋村。这一时期,吉水的赣江平原一带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而且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因此“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徙潮为这一带的人提供了一个迁徙的方向。刘时显大约在22岁(嘉靖二十年,即1542年)时,与妻子喻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刘宝,千里迢迢从江西吉水迁往湖南,最初落户于洞庭湖边的资水下游湘阴一带。 刘宝生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刘时显夫妇带着他从江西吉水迁往湖南时,他才两岁。《南塘刘氏族谱》所记载的,刘时显“随长子长庚名宝者出宰于楚之演阳”,应是后人在修订族谱时对刘家因生活上的窘迫而迁徙湖南,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的溢美之词,毕竟刘宝后来被任命为县丞之职。但这并不是在迁徙湖南之前,而是定居宁乡茅田滩之后。嘉靖四十年左右,22岁的刘宝通过选拔获得贡生身份,被委任为益阳县丞。这才是刘宝“出宰于楚之澬阳”的说法来源。但是他很可能没有到任,因为在可供查找资料的“职官志”中,并无“刘宝”出任县宰或县丞职务的记载。而且,在当时而言,出任县丞而没有到任也是可能的,因为封建社会都以扩充田产为荣,视之为财富之源。刘宝有了贡生和县丞的身份,其在地方的名望也就奠定起来了,不赴任对此没有多大影响。而且明代俸禄定得很低,县丞是正八品,年俸不足80石米,且其中4成左右会折算成布匹、绢缎之类,因此要供养一大家子人并不容易。成为“田舍翁”,开垦田地后养活一家人则会相对更容易些。 2.立业茅田滩 宁乡位于湘江之滨,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更为重要的是明朝中叶时,这里尚有许多荒地未被开垦。在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时代,人口就是最大的政绩,因此移民和开垦荒地是当时政府提倡和鼓励的行为。 大约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刘时显、刘宝父子举家从资水下游迁往宁乡茅田滩。这一时期正是宁乡人口较少的时候,而他们迁往的茅田滩还只有稀少的几户人家。于是他们在这里选址建房,并购买了可种植农作物的耕地。按照当时政府的规定,对于由荒山野地新开垦的田地,政府一至三年内不收赋税,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刘时显父子也辛勤地开垦了一些荒地,逐步扩大耕种面积,从而累积起了一定的家业,正式在茅田滩兴家立业。 嘉靖三十八年,刘宝20岁,与附近栗山塘的黄姓女子结婚,翌年长子邦益出世;嘉靖四十年,次子邦义出生;嘉靖四十三年,三儿子邦礼降生。在茅田滩立业后的刘家人丁逐渐兴旺,成为他们最大的喜悦和希望。 刘宝是个老成忠厚的读书人,他既获得了贡生的学位,又有朝廷任命的县丞官衔。所以在当地也算德高望重。他除了读书耕作不息,也常常不忘替家乡父老做些积善行德的好事。数百年来,为后人赞誉不止的,是他独自出资,并带领家人在附近的河上建起了一座石砌拱桥,名为画林桥。每当农人们挑担推车从这座桥上过往的时候,心中情不自禁地感激这位又是县官又是农民的刘宝老人。 《宁乡南塘刘氏族谱》上记载道:“公独建画林桥,事迹采入邑志,至今行人口碑载道,犹传颂公之德之不朽焉。”清代的《宁乡县志》对于刘宝“出宰于楚之澬阳”的史事没有任何记载,但记载了他在茅田滩为家乡父老乡亲所做的这件好事。据《宁乡县志》(嘉庆志)“故事篇”中的“建置录”载:“画林桥,在县南五十五里,明刘宝建。”刘宝逝世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享年64岁,安葬于茅田滩一处叫作泥里龟的地方。 明万历十一年、十三年(1583、1585)年,刘宝长子刘邦益的两个儿子刘映、刘昭先后出生。这时,刘邦益的大弟邦义和次弟邦礼也先后成家。于是,他便带着妻室从茅田滩分户到南塘定居,其次子刘昭一脉在南塘逐渐发展壮大。如《宁乡南塘刘氏族谱》“耐庵公行述”中所说:“八世祖讳宝由豫章徙宁乡,卜筑于古之六十三都之茅田滩,生邦益公。又数传徙南塘,生曾大父讳昭。”这里说的数传,是指从邦益公出生到他的儿子映、昭、晖、旺兄弟及孙子光裕、光佑、光初、光慈等几代人的出生,大约是20至30年的时间。 刘邦益和他的儿子在南塘比较宽广的范围内“插标”为业,扩大田产。而且他们通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