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上下册)

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上下册)

  • 字数: 6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246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9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38位北大中文系学者详解中文系各专业,传承110余年历史,配300余幅图
内容简介
2020年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110周年。为了回顾北大中文系的发展变迁,重温几代学人的身姿与风采,共同探索和创造中文人的未来,中文系策划了中文学人系列主题专访“我与中文系”,并将访谈文字集结成《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此次参与专访的38位学人,既有白发满鬓仍心系学科的老先生,也有忙碌在讲台与书桌之间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讲述着人生道路上的岔路与选择,诠释着个人与世界之间具体而微的密切关联;他们梳理着治学过程中的难关与灵感,传递着朴素坚韧的中文传统。这是中文学人的一次回顾、总结和反思之旅,沿着先生们学术与理想的历史轨迹,我们得以触摸“活的历史”,感受“真的精神”。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中国文门”。1919年北京大学废门改系,改称“中国文学系”。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并入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归,恢复“北大国文系”。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燕京、中山等大学的相关专业陆续并入北大中文系;1959年,创设古典文献专业。至此奠定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三足鼎立的格局,符合当代学科规范的“中国语言文学系”诞生。 北大中文系现有5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授予点,11个教研室,3个学科平台,11个虚体研究机构,2个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叉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雄踞A+评级。
目录
《上册》
唐作藩 基础宽厚一点,总是比较好的
郭锡良 继承传统,博古通今
乐黛云 我仍然相信跨文化对话
谢冕 做一个可爱的人
严家炎 唯实求真的学问与人生
段宝林 解放思想,超越雅俗
孙钦善 学于斯·教于斯·研于斯
陆俭明、马真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袁行霈 格局·眼光·胸襟·气象
钱理群 晚年百感交集忆北大·中文系
洪子诚 “不那么冷漠的旁观者”
蒋绍愚 把“史”和“论”两方面结合起来
严绍璗 为人民读好书、写好书
安平秋 在北大中文系古文献六十年的片断回忆
葛晓音 传承、反思与期望
温儒敏 北大中文系还是应当坚持“守正创新”
李零 历史是挖出来的
陈平原 北大精神、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师的职责
《下册》
曹文轩 中文系让我在真正意义上成了一个读书人
王岳川 探索文艺美学的中国立场
陈保亚 语言研究—田野、材料与理论
傅刚 文学史研究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
孔江平 语音学与人类关心的问题
戴锦华 面对充满危机的世界,人文学是优选的解毒剂
陈晓明 博雅塔下“常为新”
杨荣祥 北大实在是读书的好地方
李宗焜 做人及格,做学问才有意义
钱志熙 学术人生·薪火相传
廖可斌 文以明道,学贵贯通
袁毓林 徜徉于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之间的语言研究
吴晓东 文学、时代与重建感性学
潘建国 曾耽稗海无穷史,待访人间未知书
贺桂梅 人文学的想象力
董秀芳 永远在探索的路上
詹卫东 从感知智能跃升到认知智能
—计算语言学的机遇与挑战
周韧 我愿意再做三十年微观研究
程苏东 读内外书,想大问题,写小文章
后记
摘要
     受访人介绍 唐作藩 1927年生。1954年调至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语言学论丛》《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中国语言学》学术委员。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著有《汉语音韵学常识》《上古音手册》《音韵学教程》《汉语史学习与研究》《汉语语音史教程》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采访人介绍 向筱路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在读博士生。 向筱路:唐先生您好!您是我国有名的语言学家,在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领域有深厚的造诣。从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合并到北大中文系算起,您已经在北大中文系工作和生活了六十多年。今年适逢中文系110周年系庆,所以我们想借这个机会对您做一次访谈,主要想请您谈谈与北大中文系的故事,以及您对汉语音韵学这门学科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您是在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接受的大学教育,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语言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呢?那一段经历对您之后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唐作藩:好的,我回顾一下。我觉得我是文人命啊!我的运气好吧。我出生在湖南湘西的邵阳地区,当时叫武冈县。现在从武冈分出一个洞口县,洞口县下面有一个小镇,叫黄桥镇——江苏不是有一个黄桥么,我们那边也有一个黄桥镇——我就出生在那个小镇上。那时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 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租来的小房子里面。我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父亲在商店里当了两年学徒,刚刚出师吧,自己做一点小买卖。十一二岁的时候,母亲老是带着我到外婆家去,所以我从小是在外婆家里长大的。我外婆又善良,又能管家。外公我从来没见过,很早就去世了。另外外婆家里还有两个舅舅和一个大姨妈。后来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自己还有地种了。本来我父亲要我跟他一样,去当个学徒,做点小买卖。但我的一位二叔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父亲有三兄弟,他们都是做买卖的,我的二叔长年跑外,先是在家乡的小镇,然后到宝庆府,即今邵阳市。我们那里近代出了两个人,一文一武,文的是魏源,武的就是蔡锷,所以别看这么个小地方,还是出了不少名人。因此我二叔的眼光比较长远,他对我父亲说还是读书好。这句话可以说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是我父亲就送我去读书了,即先去上黄桥中心小学。我本来念了两年私塾,那时候已经十二三岁了。去报名的时候,校长曾育贤老师说你这么大了,不能从一年级学起,念五年级吧。我一辈子都记得,念五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的数学期末考试得了37分,不过到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是全班的第二名了。 读完小学后接着去读中学,考上了洞庭中学。抗战时期国民党有一个军校,叫作军二分校,校长叫李明灏,是国民党的一个中将。因为当时有好多教官的子弟要上学,他就创办了这所中学,在湖南武冈县县城郊外,取名叫湖南私立洞庭中学。我记得我是在初10班,后来在高4班,在这个时候就认识了我老伴。我念高中的时候,她念初中。她家里比较富裕,有三姐妹,父亲是国民党的上校,所以跟着去了后方。她当时还在念初中,两个姐姐读高中。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常常演话剧,我记得演过《万世师表》,讲闻一多带着学生从北京到昆明的故事,我演老师,她演学生,她大姐就演我的老伴。所以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相互认识了。 本来我是想考北大的,我记得当时北大和清华同时招生,要么报清华,要么报北大,我就报了北大,结果没考上,考上了中山大学。那时候在湖南还不能参加北大、清华的招生考试,得到上海去。湖南不是出锑嘛,有很多锡矿山,实际上是出锑,出的锑常常要运到上海去。一个工程师的儿子跟我们是同学,所以我们就坐运锑的船去上海,参加考试。因为我们在中学演过话剧,我当时不知道,以为语言学系是演话剧的,就这样报考了中山大学语言学系。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