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继昌 丁香传

陈继昌 丁香传

  • 字数: 1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汤雄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645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之一,为陈继昌、丁香的合传。陈继昌,1906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1926年,陈继昌进南京电讯局成为一名报务员。1927年,他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他利用报务员的合法身份,将截获的重要情报及时而秘密地送达党组织。1930年7月不幸被捕,8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5岁。丁香,1910年生于苏州常熟。在东吴大学读书期间,她积极要求进步,果断参加革命,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期间,她和同学乐于泓相识相知相爱。两人于1932年4月结婚,婚后仅五个月,丁香在赴北平执行秘密任务时不幸被捕,同年12月被杀害于雨花台,年仅23岁。
目录
陈继昌传
引子
第一章 童年岁月甪端少年
“新法学堂”不“新法”
迷惘中迎来新老师
第二章 新式教育
从厌学到爱学
生活即是老师
学习篆刻
第三章 思想启蒙
在五四运动中
革命宣传的小助手
师生情谊
第四章崭露头角
就读澄衷中学
少年有志
“头上出角”
第五章 安身立命
捧上“银饭碗”
心向光明
安家南京
第六章 革命情怀
组建济难社
创办《力社月刊》
第七章勇往直前
战斗在敌人心脏
鼓动开展斗争
拉开罢工序幕
第八章 走向永生
暴风雨前的平静
蒋介石下达了密杀令
雨花台畔的歌声
尾声
主要参考文献
丁香传
引子
第一章 双姓女孩
教堂门前的弃婴
东西方文化的浸润
东吴大学的选修生
第二章 迷津探渡
接触进步思想
初识陆于泓革命的启蒙
第三章 确立信仰
反对基督教育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
第四章 特殊使命
来到上海
履险蹈危的革命活动
第五章 勇往直前
结为革命伴侣
只身入虎穴
直面牺牲
尾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甪端少年 1906年11月12日,陈继昌出生于苏州城东40公里外的吴县角直镇。 角直,古称甫里,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今吴中区)的一个千年古镇,素有“五湖之汀”(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和“六泽之冲,,(吴淞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的美称。古镇滨水而筑,循水成市,形成一河两街、桥梁纵横的路桥格局。相传吴王夫差曾在甫里北隅建梧桐园为行宫,有“梧桐秋,吴王愁”之谚流传。 南北朝时期,甫里因建保圣寺而形成集镇规模。元末明初,高启《甫里即景》诗云:“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可见,这里自古便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诗意水乡。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称“甪直”,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甪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经济昌盛,是有名的文化古镇、商业大埠。 陈继昌家祖居的怀宁堂,位处角直镇东面的眠牛泾与市河中间,占地面积约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出怀宁堂后门,过东市小街转弯西行,是一片平原,一条曲折的田埂绕过眠牛泾,伸向三里路外的保圣寺。 怀宁堂是典型的明清江南水乡建筑,粉墙黛瓦、深宅高院,打远望去,便可见屋顶几片船帆样高耸的封火墙。中心建筑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呈环形状,中间有骑跨楼房之间的木廊,远远看去像个“马”字,故当地人称“走马楼”。 楼房东西各有数间平房,房前是一个半个篮球场大小的院子,院中植有四季花卉,居中有口长方形的荷花池,一到盛夏,莲荷亭亭、幽香拂拂。 据陈继昌的女儿陈世麒回忆,怀宁堂厅堂很大,方砖铺地,堂脊高耸,八根亭柱都足有成人一人抱粗。堂前悬有很气派的匾额,黑底金字,环以祥云花饰。因厅堂很大,她常跑到堂内乘凉避暑,在方砖地上铺上草席,席地玩耍。 陈氏怀宁堂到陈肖岩手里时,已显衰落。原因是陈继昌的祖父英年早逝,留下的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孤儿寡母,家里的十几亩田产无法管理,到最后只剩下几亩薄田,租米也收不成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每况愈下。到后来,陈肖岩连私塾也上不起了,十多岁时被领到姑母家,成年后在长沙、汉口等地的电报局当报务员。此后,他与黄月英结婚,先后生下了长子陈继昌、次子陈克芬和小女陈惠芳。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滋养了陈继昌敦厚朴实、温文尔雅的性格;儿时所接受的进步思想教育,则培养了他刚直坚毅、侠义真诚的人格雏形与家国情怀。没读书前,陈继昌小名唤作寿望。自小,他便爱看《水浒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之类的武侠公案小说,特别崇拜书中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扬善、杀富济贫的英雄人物,为那些酣畅淋漓、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击节叫好。他并不喜欢看那些神乎其神的书,如《西游记》《封神榜》《济公列传》,认为书中那些腾云驾雾、遁迹潜形的故事并不现实。不过,和所有角直人一样,陈继昌对神话传说中的“甪端”则是十分崇拜和敬仰。这不仅仅是因为家乡的名字取自于此,更是因为这种神兽的品性令人钦佩。 1914年下半年,怀着对“新学堂”的向往,八岁的陈继昌背着书包走进了角直镇吴县甫里小学。时任校长沈柏寒早年曾在日本留学,留洋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奠定了他热忱爱国、不断进步的思想基础。时值清末,沈柏寒从日本回国时,已主动剪去辫子,脱去长衫马褂,穿上了西装,镇民见之无不惊恐失色。这使他认识到要救国图强,首在启迪民智,就此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决心。 戊戌变法之后,科举废除,各地较新式的学校陆续开办。1904年,沈柏寒将角直镇上的甫里书院改建为甫里小学,聘请原来的书院院长方还担任首任校长,又聘请了地方上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士如殷伯虔、朱文钟等为教师,开设了国文(语文)、算数(数学)、史地、图画、修身等课。他也亲自上课,向学生们讲授一些国外的新鲜知识。虽然书院教学的内容改革不大,但当时已被市民视为“洋学堂”。一年后,方还辞职回老家,沈柏寒便自任校长。 甫里小学初办时,仅有学生30余人。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崇尚新学,人学学生大量增加。原有校舍不够使用。沈柏寒按照新式校舍规格,自己设计绘著成图,拆除破旧僧房殿宇,通过筹集地方公款、对外进行募捐的方式筹措资金,在原甫里书院大厅后面建造了三层的教室楼,其中四间房间作为高等部校舍,又在保圣寺山门口西墙外另外建了一幢小楼,还专门设立了女生部。后来,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又陆续建了北路、东路两排教室和室内操场、教师办公室等,增添了桌椅、教具等。两年不到,一座从形式到内容都焕然一新的学校已初具规模,因为办学理念新颖,被人称为“新法学堂”。 P5-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