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亚当·斯密与启蒙德行

亚当·斯密与启蒙德行

  • 字数: 37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美)查尔斯·格瑞斯沃德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7200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3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同时对道德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少为人知。他的哲学立足于生活经验,从日常观察和人人都具备的内省能力中寻求道德问题解决方案。《亚当·斯密与启蒙德性》是第一本对斯密的道德和政治思想进行全面哲学研究的著作,也是亚当·斯密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亚当·斯密在今天常被视作经济学家,然而,在其同时代的伟大哲人眼里——如休谟、伯克、康德、黑格尔——斯密是一位有见地的深刻思想家。其著作涵盖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学、修辞理论、美学与法理学。本书即为斯密专家、著名学者格瑞斯沃德对斯密道德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全面研究。 关于启蒙之性质与命运,当代哲学一直争论不休。格瑞斯沃德在此语境中展开了他的研究,将斯密的著作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当下讨论关联起来,探讨了斯密对古代哲学的借用与批判,以及斯密对人类道德、政治视野的辩护。格瑞斯沃德在古今之争的视野中重新审视这个现代性的关键人物,而斯密与柏拉图等古代哲学家的联系,亦将得到重新评估。
目录
译者前言 斯密的道德哲学戏剧
文本与致谢
引言
一 启蒙的阴影
二 亚当·斯密作品中的启蒙与反启蒙
三 哲学、修辞与启蒙
四 阅读斯密:解释性的假设
五 斯密思想的统一性,以及计划中的文集
第一章 《道德情感论》中的修辞、方法与体系
一 伦理探研的起点
二 修辞,规劝性的“我们”,以及理论的危险
三 修辞、例证与叙述
四 批评、语法与剧场
五 方法、体系,以及对话
第二章 同情与自私,想象与自我
一 最初起源:自私、冲突与同情
二 同情、独立、自爱,以及旁观者的想象
三 离题:同情、可靠性与社会碎片
四 从爱到死:同情的边界与理想的统一
五 旁观者、镜照与自我的延续
六 孤独的悲怆与同情之美
第三章 激情、快乐与无偏旁观者
一 激情、想象与快乐之腐败
二 无偏旁观者与德性之爱
第四章 哲学与怀疑主义
一 世界剧院(Theatrum Mundi)中的爱与哲学
二 斯密与怀疑主义
三 修辞,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第五章 德性理论
一 德性情感
二 判断、法则与道德批评
三 品格之很好:自我控制、审慎与仁慈
四 道德教育
五 德性、追求幸福与斯多葛圣人的宁静
第六章 正义
一 高贵的愤怒与交互正义
二 道德情感的“失规”与道德运气
三 正义与哲学
四 分配正义
五 自然法理学:未竟的事务
第七章 道德情感与《国富论》
一 道德情感的“腐败”与想象的“欺骗”
二 宗教与自由德性
三 道德资本、腐败与商业
四 政治与政治哲学中的不完美和乌托邦主义
第八章 哲学、想象与美的脆弱性:论与自然的协调
一 自然的本性
二 遵照自然生活:斯密对斯多葛主义的批评
三 自然冲突与人为干预
四 斯密的反柏拉图美学:和谐、美与目的
五 想象、创育,以及自我授权
六 哲学与和谐难以捉摸的宁静
七 习俗与历史
后记
文献目录
索引
摘要
     全世界乃一舞台。 ——莎士比亚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格瑞斯沃德(Charles L. Griswold,Jr.)对斯密道德哲学的解读,这个词应该是“戏剧”。他不仅用戏剧来概括斯密的修辞风格,也用“剧场比喻”来分析同情,理解其道德学说,甚至,他也认为,斯密的著作本身就是呈现给读者的“思想戏剧”。 格瑞斯沃德就像是一个剧作评论家,不仅沉浸到斯密创作的哲学戏剧里,走进由文字搭建起来的剧场,近距离感受剧作给他带来的感动,聆听其道德规劝,体验其力量;还能够走出剧作,从一个高于剧场的位置审视这部剧作,与戏剧和读者保持相对的“疏离”,分析戏剧的主旨、结构,以及作者的修辞技巧,分析剧作的效果以及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格瑞斯沃德并不满足于梳理斯密道德哲学的义理,而是要与之展开深入对话,透过著述去认知著述背后的哲人,思考其对道德、自然、政治的理解,与之一起反思哲学与道德、自然、政治之间的关系。亦言之,格瑞斯沃德不仅着力还原斯密哲学的面貌,揭示其学说内在的统一性,还致力于向读者呈现学理背后的伟大心灵,呈现哲人的忧与思。甚至,他对“哲人”斯密的用力更甚于斯密的哲学。或许,在他看来,唯有如此,那些在人类文明史夜空熠熠闪光的学说才能重焕生机。在一个更换了演员的世界剧院里,在不朽的人世舞台之上,我们需要优秀的导演方能演好属于自己的道德戏剧。亚当·斯密正是这样的导演,他深谙戏剧之道, 把自然与人世当成剧本,也把自己对编剧意图的理解写成剧作,传诸后世。哲人就像桥梁,他们将人世与自然连接起来:一面是受习俗主宰的不完美的“囚家”,另一面是永恒的秩序。在这人世之中, 怎样才能既获得幸福又摆脱狂热?哲人的启蒙便需要具备充分的审慎,既要带来智慧的火种,又必须深刻认识到人类与此世的缺陷。哲学阐述了我们对自然和永恒秩序的追问。但是,哲学与人世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或者,不完美的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只有透过哲人的学说,进一步叩问哲人对哲学的反思,我们才能对这两个问题做出解答。这正是格瑞斯沃德努力的方向。 一  世界剧院:戏剧与道德 《道德情感论》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引得格瑞斯沃德反复咏叹。他提醒读者注意,斯密一反学术著作通常采用的论述方式, 在论述的主体部分,有意直接诉诸读者的日常经验与思考,“以相对文学的方式推进”。直到全书末尾,他才对道德哲学致力于回答的问题与结构进行讨论。不仅如此,“在这部作品前六部分中,他甚少(或从未)提及霍布斯、曼德维尔、沙夫茨伯里、洛克、卢梭、哈奇森、贝克莱、休谟等哲人。相反,他更加频繁地提起剧作家、诗人、为纯文学做出贡献者,以及历史学家”。而且,“《道德情感论》中弥漫着例证、故事、文学引用、典故,以及各种形象,它不时呈现出小说的品质;叙述与分析在全书中彼此交缠”。所以,与其他伟大的哲学著作相比,《道德情感论》独具风格。格瑞斯沃德将之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进行比较,进一步凸显其文学性和戏剧性。“就像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在仿效几何推演,斯密的书则是在模仿文学,确切地说是戏剧表达。” 对斯宾诺莎而言,几何推演不只是修辞风格,更是伦理学的实质,也是他理解伦理与道德的基本原则。斯密著作的文学色彩促使格瑞斯沃德进一步追问,在斯密的道德学说与戏剧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答案是肯定的。 斯密区分了两种处理和实践道德法则的方式——语法学家路径与批评家路径,认为它们分别与两类德性对应,“正义法则堪比语法法则,其他德性法则则堪比批评家为获得优雅高贵写作定下的法则”(《道德情感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以下简称TMS]Ⅲ.6.11)。斯密把“所有古代道德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都归入“批评家”范畴,肯定了他们的努力,“以此方式对道德法则的处理,就构成了可被适当地称为伦理学的那种科学”(TMS Ⅶ.4.6)。与此同时,斯密也批评了“基督教会中晚世纪所有决疑论者,以及本世纪和上世纪所有处理过所谓自然法理学的人”,把他们归入“语法学家”范畴,认为他们把正义当作诸德性之范式。格瑞斯沃德从中找到线索,认为斯密与古代道德学家共进退,在《道德情感论》这部伦理学著作中,他自觉地作为批评家写作,并以剧场批评为模型。 “同情”(sympathy)是斯密的核心概念,同情发生在行为人与旁观者之间。行为人—旁观者的二元结构是其道德哲学的根基。在斯密看来,行为人与旁观者之间的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社会、道德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社会性。唯有通过这组关系,人才能获得“道德自我”。所以,为了理解人性与人类命运图景,它也至关紧要。同情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最为核心的地位。 格瑞斯沃德一再强调,在斯密呈现出来的理论结构里,“同情”是一组不对称的关系——在做与看之间,在行为人与旁观者之间,看和旁观者具有内在的优越性。旁观者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