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至少还有书

至少还有书

  • 字数: 2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美)帕梅拉·保罗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7260373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北美出版界盛赞,数十家媒体激赏 · 北美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列布盛赞:“我生来就该读的一本书!” · 《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杂志》《科克斯评论》好评推荐、Lithub “zui佳书之书” · 《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魅力》 《纽约客》 《大西洋月刊》 《时尚芭莎》《 奥普拉杂志》《旧金山纪事报》 《人物》《名利场》《西雅图日报》、Vogue……数十家媒体“推荐阅读”推荐 · 谷歌演讲特邀专题,Buzzfeed“今夏推荐阅读”,线上零售平台 Warby Parker 、评论网站 Salon 、流行博客 Popsugar、生活方式网站 The Review Broads一致推荐 2. 温情治愈又传奇,笑中带泪的阅读人生 · 从自闭女孩到专栏作家 · 从追星少女到全职妈妈 · 从孤胆背包客到黑手党漏网之鱼 · 从囫囵吞书客到老道择书者 · 从“滞销书作者俱乐部”成员到《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辑 3. 阅读盛宴,金句频出,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能找到共鸣 · 大型种草书单,上百本经典图书,曾抚慰作者的某一本书,也必将在某一刻治愈你 ·关于阅读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你为什么读书?如何择书?如何荐书?如果通过书籍看懂另一个人?为什么喜欢某个版本胜过另一个?为什么喜欢某种题材胜过另一种?无暇读书、堆书如山怎么办?何推荐阅读完每一本书?"
内容简介
《至少还有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帕梅拉·保罗的读书记录。帕梅拉拥有一本高中时期开始使用的读书笔记“鲍勃”,记录了她迄今为止读过的图书条目。她择取记录在“鲍勃”中的27本书,讲述了她在人生高光或至暗时刻从书籍中获取的力量,这既是一个人的读书史,也是她个人的成长史。从《审判》《愤怒的葡萄》《安娜·卡列尼娜》到《弗莱希曼》《饥饿游戏》《时间的皱褶》,书籍永远是她的依靠。是这些书让她懂得享受孤独,变得果敢,不再被世俗绑架,认识人间情感的真挚或粗糙,也勇于接受惊心动魄的冒险。从被动接受指定书目到对不喜欢的书或人说不,对从隔着书本在安全距离感受黑暗到真正认识黑暗,从遁入书籍逃离现实到与书相伴成为自己,是书让她从一个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小读者成长为谨慎的择书者、老道的阅读者。此书分享了一个人读书的趣味、书给人的滋养和抚慰、荐书的尴尬与共读的乐趣,也提醒我们思考,人为什么读书,而书又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改变了什么。
作者简介
林晓筱,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曾翻译出版艾拉·莱文著,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
目录
序 为何记录?
01 《美丽新世界》│你不该读那本书
02 《纽约的奴隶》│文学生活
03 《审判》│没有结尾的书
04 《第二十二条军规》│永不餍足
05 《诺顿英国文学选集》│指定书目
06 《深入黑暗》│窥视癖
07 《愤怒的葡萄》│读者之间
08 《自我的旅行》│改变一生的书
09 《安娜·卡列尼娜》│女主角
10 《游向柬埔寨》│与叙事者相伴
11 《校园秘史》│独自阅读
12 《生命之书》│一本书伴恋期
13 《魔山》│不同的诠释
14 《脸的告白》│论自助
15 《弗莱希曼》│我不喜欢你的书
16 《大师与玛格丽特》│荐书
17 《饥饿游戏》│无暇读书
18 《时间的皱褶》│与孩子一起读书
19 《噩耗》│赚人眼泪的书
20 《悲惨世界》│为什么读书
21 《朋友中的间谍》│其他作者
后记 读到的生活
致谢
致谢
摘要
     01 《美丽新世界》 你不该读那本书 小时候,阅读行为被安上了条条框框。有些书适合读,有些书不适合,有些书会让大人们冲你微笑,默许你将它们抱入怀中,而有些书,当大人们窥见你神色匆忙地阅读,就会面露愁容。世上总有你不该读的书,至少现在不行。一切关乎时间和场合。 但对我而言,时间总是不够用,场合则难以寻觅。带一本自己的书去学校是禁忌,也根本行不通,因为躲在某个地方阅读时总会被球砸中脑袋。在夏令营读书则简直是“违法”行为,在那里,休息时间理应大合唱。孩子们理应撒欢乱跑,理应与其他精力旺盛的男孩女孩一起活泼、健康地玩耍。 我讨厌撒欢乱跑。 在小学教育进入“扔下一切,埋头读书”的阶段之前,在孩子们痴迷于《使命召唤》或沉溺于网络,惹得家长和老师倍感苦恼之前,阅读从未被当作一项童年活动而受到尊重。也许受人尊重的阅读发生在某一些家庭、某一些城镇、某一些看起来只存在于故事中的魔幻之地,但总归不在我待着的地方。人们不知疲倦地称颂打网球、跳芭蕾以及玩着其他需要基本平衡力的项目的孩子,但没有人会那样称赞手不释卷的孩子。 当其他孩子满怀热情地投入课后活动时,我在艺术、体操、滑冰、足球和芭蕾等领域统统遭遇了挫败,随之而来的是混合着无能、恐惧以及烦闷的致命感受。与其逼迫自己参加团体活动,我更希望待在家里。雨天是上天的恩赐,因为你可以蜷缩在沙发上,不用面临“赶紧出去玩”的噩兆,不用担心被流放到室外。 成年之后,我为没有培养出什么爱好——编织、瑜伽、摇摆舞、字谜游戏——却仅保有阅读的习惯而谴责自己。情况一成不变。别人都对某一件事怀有激情,我的激情去哪里了呢?如果那时就知道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激情的话,我肯定会开心得多。没有人把阅读当作激情,我也没有想象它还会是别的什么。 在罗尔德·达尔笔下,玛蒂尔达的父亲不会谴责女儿看电视,倒会为她带着书本偷偷溜走的行为大声嚷嚷。如今人们会嘲笑他,但是这种嘲讽中包含的事实是,20世纪70年代大人的善意疏忽中有黑暗的一面,家长们不会奔走相告,自豪地说“她读书可多了”,也不会哄骗自己的孩子在暑假里多读书。他们期望孩子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读书太多会伤眼睛,害你戴上眼镜。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读书也一样。我的那盏床头灯呢,母亲指出,它特别烫,是一个火灾隐患。在车上读书会让你呕吐。眯起眼看太小的字会弄瞎你的眼睛。 那些逃避“本该”做的事、偷偷藏身在角落里的孩子,总能找到办法去阅读天知道是什么的书。把本应去耙叶子的时间拿来阅读;把本应睡觉的时间拿来阅读;本应去铺床的时候,不去床上躺着,而去阅读。而我,在本该干别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挖空心思去阅读。这是我的拿手好戏。 社交不是我擅长的技能。我是个害羞的小孩,只要把鼻子埋在书本里,就没人知道它长得不好看了。大人们当着我的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哦,她可真害羞!看看她都把自己给藏起来了——好吧。我之前怎么没有意识到她这么害羞。”仿佛发现我缺失了一种关键的心智功能。在学校里闲逛时,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窘迫感,担心某些人总能在我身上嗅出异样的味道来。我随时随刻都有可能当着所有人的面失足绊倒,或发现裤子上粘着吃午饭时掉落的花生酱,抑或突然发现坐错了桌子,散发出除我之外绝对没有孩子能听到的社交紧张信号。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