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均衡 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

大均衡 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

  • 字数: 21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贺雪峰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370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特别有乡土情怀和人道关怀的学术随笔,作者关心中国当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年纪渐长后的去向和退路,结合各地调研的情况,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家庭在面对“进城还是返乡”的抉择时,其就业和养老的前景及可能性。所涉观点均建立在作者多年来的田野经验之上,其观察与思考更多地是基于对“三农”问题的扎实调查,而非某种理论的逻辑推导。2.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浪漫化和激进化,这在当下的中国尤为振聋发聩。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少有的冲击和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农村充当着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它为留守农村的农民、进城失败的农民等人群,提供了最后的退路和最基本的保障,亦使得中国能够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周期,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研究农民进城、土地制度变革和乡村振兴,制定相当的政策措施,必须将农民返乡的后路纳入考量,不能激进地把他们的土地和住宅收走。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也会出现接近不同的境况,千万不能一刀切。
内容简介
中国城乡之间的均衡是大均衡。乡村振兴政策不应浪漫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有历史的耐心,必须服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本书中,作者围绕当代农民愿否返乡、能否返乡以及如何返乡这一紧迫的社会课题,展开了全方位的历史判断和制度性思考。作者还对“进城与返乡”这一历史命题加以延伸,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土地制度、城市化路径、贫富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田野观察与学术解读,以期为当前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启示,为关心“三农”问题和中国现代化前途的读者提供崭新的视角。
目录
代序
回不去的乡村?/1
一进城还是返乡
务工、务农与创业/3
返乡创业的逻辑/11
农民家庭劳动力如何配置/15
进城还是留守/23
农民为什么愿意回村居住/35
熟人社会的养老/40
互助养老值得重视/45
从新冠疫情认识农民退路的重要性/50
二农村区域差异
代际责任与自由恋爱/57
性别失衡与代际关系/63
老年人储蓄的区域差异/75
北方农村兄弟关系更容易紧张/81
农村老年人瘫痪了还能活很多年/86
负担不重的家庭/90
半市场中心地带/99
晋西北农村性质/104
村庄秩序的条件/109
云贵川与鲁豫皖/114
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126
三农业用地制度
中国的粮食安全有没有问题?/133
武汉郊区的土地抛荒/137
北京郊区的蔬菜种植/144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55
农地三权分置问题/162
皖河农场的经营体制及其优势/176
保护耕地也要考虑代价/192
四建设用地制度
沿海土地利用的先行劣势/197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警惕负债/202
宅基地改革的核心是“居有其屋”/206
征地拆迁与农民的地权意识/218
五“三农”政策对话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233
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法/237
城乡收入差距为什么会拉大?/256
城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想法/264
城乡融合发展彰显中国制度优势/274
从开发扶贫到精准扶贫——中国农民的脱贫之路/280
农民如何城市化/291
国土空间规划的几个问题/297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四类村庄/304
未来15年乡村建设重点在于保底/310
“合村并居”何必拆农民房子/314
“合村并居”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320
后记/3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