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子涛传

陈子涛传

  • 字数: 11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胡卓然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644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之一,记叙了陈子涛烈士的一生。陈子涛1920年出生于广西玉林。1938年,初中毕业的陈子涛到桂林投考广西日报,当上了一名记者。抗战胜 利后,陈子涛应邀到上海,参加由中共党员黎澍主持的《文萃》杂志编制工作。1945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文萃》杂志,以尖锐的文风,大胆揭露与抨击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因此受到打击。1947年3月,《文萃》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为了迷惑敌人,主编陈子涛改16开本为32开本,以丛刊形式秘密发行。不幸的是,同年7月,陈子涛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仍拒绝交代半个字。1948年12月27日,陈子涛被活埋于南京雨花台,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的前一天。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早期经历
出生玉林耕读之家
倔强少年勤奋好学
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
在抗日宣传工作中成长
参加初中毕业军训
第二章 进入报界
从《广西日报》起步
急公好义 以笔为枪
从桂林辗转赴成都
成为《华西晚报》骨干
第三章 新的斗争
坚定的新闻斗士
新闻战线的“多面手”
出川前往上海
协编《文萃》 光荣入党
第四章 “血的代价”
“流动编辑部”
不幸被捕
狱中坚持斗争
长眠雨花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早期经历 出生玉林耕读之家 1920年12月28日,随着一声啼哭,广西玉林县城南门新地村的一个教师家庭里迎来了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他就是后来成为广西知名英烈的陈子涛(原名陈家禧)。 广西地区,古属百越之地。因其地处西南边疆,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长久以来,这里是少数民族的集聚区域,土司统治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清时期,汉人的迁入对于地方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经济生产的跃进与繁荣,成就了一批熠熠生辉的南疆名城,而玉林便是其中的一座。 陈子涛的家乡玉林在古代被称为“□林州”,有玉树琼林之意。其地处桂东南,四周环山,是广西优选的盆地,因胜景如林,有“岭南美玉”之称。又因其地处华南与西南的交汇处,千百年来的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都会。 相对于广西“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玉林相对平坦的地形、较为集中的土地使之成为八桂大地的“粮仓”之一。玉林是广西地区汉人较早进入并较多留居的地区,直到今天,玉林地区的多民族交融文化依然是当地的重要特色之一。早期奔赴玉林的汉人,或经商,或种地,渐渐扎根并世代定居于此。在此过程中,崇儒奉道的汉文化与信奉蚂拐的壮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丰富了玉林的城市文化,造就了今日的文化名城。 历史上,玉林的治所设立在现今城区腹地的西就社区。“西就社区地域小,长横就那么几条街,面积约1平方公里,世居居民不足万人”,而成为玉林州、府、县治所的所在地却是已有千年。因为位于玉林城区的中心位置,陈子涛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就故土见证过诸多历史事件的变幻和风云人物的沉浮。陈子涛,后来也成了这片故土的骄傲。 陈家长子陈铁生,也就是陈子涛的兄长,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曾有这样的回忆: 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陈子涛的父亲陈孟奇,是祖父几个儿子中的长子。辛亥革命后,祖父曾经担任过玉林县参议会的文牍员,出于重视新式教育的考虑,他陆续将儿子们送至玉林五属中学(“五属”即历史上玉林直隶州下辖的玉林、博白、北流、陆川、兴业五县)里读书。初中毕业后,陈子涛的两位叔父被送去广西桂林法政专门学校读书。而陈孟奇作为长子则没有继续读书,被留在家中照顾祖父母。祖父并没有什么家业,只有一两亩水田和不超过10平米的两间房子,又从大蒸尝田里租来两亩地。另外,每隔五年可以有一次小蒸尝田的轮耕。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里的经济较为拮据。 陈孟奇独立成家后,分到的只有三分地,另外租种二亩,每年稻谷能收到五百斤左右,这样才勉强地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为了照顾全家的生活,陈父又在耕种之余担任了本村小学的教员,增加了一些微薄的收入。后来,陈子涛的父亲一度希冀能到南宁、桂林找工作,但因为没有熟人牵线搭桥,白跑几个月却一无所得。此后他就一直断断续续在家乡担任小学教师。 民国初年,陈子涛的父亲与母亲张氏结婚。陈母娘家人在当地经营着糕饼店,但因其父母早已过世,所以张家的产业,她也一无所得。因此,陈子涛自幼是在较为贫困的环境里长大的。 陈孟奇成家之后,他的弟弟们也随后陆续结了婚,房子不够住,甚至要向同族兄弟家借房子住。陈子涛幼年时便跟父亲住在本村小学里。直到后来陈父一度失业,又搬回了家里。陈子涛也回家与弟弟陈家坦一起住在装杂物的阁楼上。这个阁楼既无楼梯也没窗户,高度不足两米,在广西暑期较为炎热的气候里十分闷热。陈子涛就在这里一天天长大。但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束缚住陈子涛的成长,反而塑造了他的品格。 而今,在这一座建筑的原址上,建有陈子涛纪念馆。后人可以在这里看到陈子涛人生的起跑线。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