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父与女 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全3册)

父与女 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全3册)

  • 字数: 86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作者: 冯友兰,宗璞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461716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0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图书卖点】 1.一套书囊括冯友兰与女儿宗璞的人生哲学智慧精华 《中国哲学史》汇通古今,融贯中西,以现代眼光重构中国哲学。一本书讲透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带你探索宇宙星河的秘密。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素与简》宗璞大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书香名门,被称为最后的闺秀。中国当代最朴素、真挚、和普通女性生活最接近的作者,也最能获得大家认同,给读者带来最温煦的内心抚慰。平实的生活描述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让人在美与感动中发现生活,从容优雅地去生活。 2.一套大家无论是“生活”还是“求学”都绕不开的经典 《中国哲学史》是“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各大高校大学生的推荐阅读书目、或相关专业教材。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是一般大众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等不可错过的高品质读物。 《素与简》宗璞近期新、最经典散文精选集,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 收录《三松堂断忆》《怎得长相依聚》《哭小弟》《二十四番花信》《那青草覆盖的地方》《紫藤萝瀑布》《丁香结》等名篇。感动千万读者。 3.收录冯先生著作的权威的版本。附录陈寅恪、金岳霖的审查报告三篇,体现学界权威审定情况。 当前市面《中国哲学史》多个版本,本次出版以通行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底本,相互参校《三松堂全集》本(《三松堂全集全》15册,是目前收录冯先生著作的权威版本,由其女婿蔡仲德倾心主编。)邀请专家审稿,尽量精准反应冯先生作品原貌。冯友兰之女宗璞推荐版本。 4.平凡而又独立的女性,写给大家的极简生活智慧。 宗璞,93岁的中国奶奶,一位平凡而又独立的女性,写给大家的极简生活智慧:人,走着走着,就由繁华满目走向素简从容。 5.陈寅恪、金岳霖、李慎之、冯亦代、张抗抗、王蒙、袁鹰、李子云等著名学者大力推崇的优秀作家; 6.小开本,32开本,内文用高档轻型纸印刷,精巧轻灵,厚重的学术尽量轻便,便于读者阅读、携带。 7.裸书脊装帧,复古典雅、质朴自然,便于翻越,轻灵便捷。 8.精美套装,用心设计,精细印制,可以传世的高品质“父女书”。 编辑推荐:本书价值 1.冯友兰与女儿宗璞写给国民的“父女书”,囊括了冯友兰与宗璞的人生哲学智慧精华。向读者一一诉说:关于世界人生,关于读书思想,关于生活爱情,关于家人亲情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家族跨越三个世纪的父与女之间的“家风”传承之力。 2.一套大家无论是“生活”还是“求学”都绕不开的经典。《中国哲学史》是“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各大高校大学生的推荐阅读书目、或相关专业教材。《素与简》宗璞近期新、最经典散文精选集,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 3.收录冯先生著作最全面、最权威的版本。附录陈寅恪、金岳霖的审查报告三篇,体现学界权威审定情况。 4.平凡而又独立的女性,写给大家的极简生活智慧。 5.陈寅恪、金岳霖、李慎之、冯亦代、张抗抗、王蒙、袁鹰、李子云等著名学者大力推崇的优秀作家; 6.小开本,32开本,内文用高档轻型纸印刷,精巧轻灵,厚重的学术尽量轻便,便于读者阅读、携带。 7.裸书脊装帧,复古典雅、质朴自然,便于翻越,轻灵便捷。 8.精美套装,用心设计,精细印制,可以传世的高品质“父女书”。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两部哲学散文集,包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宗璞的《素与简》。《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素与简》真正活得通透得人早已脱离表象的浮华,走向内心深处的素简。这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生活美学书。宗璞,她93岁了,为我们一一诉说生活:关于生活这回事,关于女人这一生,关于家人,关于读书,关于世界,关于爱情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家日常里的获得与失去,自由与羁绊。全书分五个篇章,47篇文章,层层深入地引领我们用爱和美、素与简的生活姿态,拥抱这个变幻的世界,活出直接、痛快又满足的一生。愿我们:内心从容,素简而行。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当代有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尊为20世纪中国哲学界泰斗。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其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目录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第一篇子学时代
第一章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的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牼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
《中国哲学史(下)》
《素与简》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在做此工作之先,吾人须先明在西洋哲学一名词之意义。 哲学一名词在西洋有甚久的历史,各哲学家对于“哲学”所下之定义亦各不相同。为方便起见,兹先述普通所认为哲学之内容。知其内容,即可知哲学之为何物,而哲学一名词之正式的定义,亦无需另举矣。 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 物理学(Physics), 伦理学(Ethics), 论理学(Logic)。 此所谓物理学、伦理学与论理学,其范围较现在此三名所指为广。以现在之术语说之,哲学包含三大部: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三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之末,普遍流行;即至近世,亦多用之。哲学之内容,大略如此。 就以上三分中若复再分,则宇宙论可有两部: 一、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此是所谓“本体论”(Ontology); 二、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此是所谓“宇宙论”(Cosmology)(狭义的)。 人生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此即心理学所考究; 二、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此即伦理学(狭义的)、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 知识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知识之性质者,此即所谓知识论(Epistemology)(狭义的); 二、研究知识之规范者,此即所谓论理学(狭义的)。 就上三部中,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一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其宇宙论。如《列子·杨朱篇》以宇宙为物质的,盲目的,机械的,故人生无他希望,只可追求目前快乐。西洋之挨比求伦学派(Epicureanism)以同一前提,得同一断案,其一例也。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如贝克莱Berkeley、康德Kant以及后来之知识论的唯心派Epistemological Idealism及佛教之相宗等)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如洛克Locke、休谟Hume等)哲学中各部分皆互有关系也。 [注]孟太葛先生(W.P.Montague)亦谓哲学有三部分,即方法论,形上学与价值论。方法论即上所谓知识论,复分为二部;形上学即上所谓宇宙论,亦复分为二部;皆与上所述同。价值论复分为二部:(一)伦理学,研究善之性质及若何可以应用之于行为;(二)美学,研究美之性质及若何可以应用之于艺术。(Montague: The Ways of Knowing,P1) (二)哲学之方法 近人有谓研究哲学所用之方法,与研究科学所用之方法不同。科学的方法是逻辑的,理智的;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其实凡所谓直觉,顿悟,神秘经验等,虽有甚高的价值,但不必以之混入哲学方法之内。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凡著书立说之人,无不如此。故佛家之优选境界,虽“不可说,不可说”而有待于证悟,然其“不可说,不可说”者,非是哲学;其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说出之道理,方是所谓佛家哲学也。故谓以直觉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种神秘的经验(此经验果与“实在”符合否是另一问题)则可,谓以直觉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种哲学则不可。换言之,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近人不明此故,于科学方法,大有争论;其实所谓科学方法,实即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之较认真、较准确者,非有若何奇妙也。惟其如此,故反对逻辑及科学方法者,其言论仍须依逻辑及科学方法。以此之故,吾人虽承认直觉等之价值,而不承认其为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与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亦仅有程度上的差异,无种类上的差异。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