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口闲笔

西口闲笔

  • 字数: 15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徐国栋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9757441
  • 版次: 1
  • 开本: A5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记载了作者在14年的时间跨度内(1994~2008年)到外国访学或开会的心路历程。书名中的“西口”,是外国之意;所谓“闲笔”,是非论文笔墨之意。作者力图通过这些“闲笔”,表达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过学术生活的感受,侧重对大学体制的比较。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意大利闲笔”,是作者对采用等级制度的意大利的大学体制的观察、关于陌生人问题的思考、对意大利老师和同事优秀品格和学术风范的素描。第二部分“美国闲笔”,主要记载作者对美国优秀大学制度的观察。第三部分“俄罗斯及塔吉克斯坦闲笔”,记载了作者8次到俄罗斯、2次到塔吉克斯坦开会时遭遇的好事和坏事。
作者简介
徐国栋,1961年生,湖南益阳市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罗马法和民法哲学研究。先后访学于意大利罗马二大(2010,201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02-2003)和意大利米兰大学(2013)。 主要著作有《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罗马私法要论——文本与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民法哲学(修订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罗马公法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民法对象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主持司法部项目《绿色民法典草案》,开创了生态学的民法观念;主持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西塞罗〈地方论〉研究》(2011)、《〈十二表法〉研究》(2014)等,著作《罗马公法要论》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一、意大利闲笔
出国催发作家梦
遥望意大利
进出国门
博士与教授
博士与教授(续篇)
法学与语言学
研究与教学及迟到
我的巴西朋友塔沃斯
陌生人漫谈
斯奇巴尼:第四个来到中国的重要意大利人
贝特鲁奇其人其学
二、美国闲笔
引子
白人的自由女神
英语这个东西——来美3周月祭
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人
谁发现了美洲?
话说“系人”——哥伦比亚大学阶级状况考察报告
哦!黄包餐
我的大学
三、俄罗斯及塔吉克斯坦闲笔
莫斯科一日
乌丝塔洛娃教授的中国情
俄罗斯及塔吉克斯坦机场受敲诈记
摘要
     出国催发作家梦 1997年12月,我得到了去意大利访学的机会,由此开启了西口之旅。 尽管小西口的生活也不平凡,但大西口的生活更加不平.凡,因为它是两种文明的强烈对比甚至冲撞,这样的对比和冲撞往往可以催生出许多文学作品。随手记录这种对比,便成了日记、书信等随笔性的文学。这方面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容易找了。而平凡的生活,往往造成流水账式的日记;没有分别,书信也无从产生。因此,踏上国门的人,恐怕都感到了写作机会的来临,恐怕都有写点什么的打算,只是有人把打算变成了现实;有人的打算仍然是打算而已。 上面是在我有机会走出国门赴意大利之时的想法。当时我的打算是,站在外国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国,并深入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意大利,从而获得一种对中西文化比较的更深入的认识,因为我在国内曾经跟随潮流,搞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我想检验一下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是我写作这本书的最初的动机。为了这一考虑,在我出国的有限行装中,除了各种词典外,我带的专享的一本中文书就是《林语堂论中西文化》——顺便说一句,后来我在巴黎朋友处见到了由作者亲笔签名赠给其法国朋友,法国朋友的子孙又赠给了我的朋友的这本书的法译本,但这样的对“祖母时装的发现”并没有带给我惊喜,因为根据我自己的国外生活经验,我认为这本书的许多结论都下得过于匆忙。而我的结论是:在国内看洋人,越看越觉得与我们差别大;而在国外看洋人,越看越觉得与我们差别小,大家都是人嘛!一位留美的朋友后来告诉我,美国的中国学学者,也是非常卖劲地鼓吹中美文化的差别,目的在于争取科研经费。当然,如果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别不大或根本没有,这些学者的饭碗就成问题了。我觉得此语俏皮而实在,也是对我后来为何放弃了文化比较的写作动机的一个说明。 后来产生了另外的写作动机。来到国外后,我有很强的受欺骗感和愤懑感。以前想象出国留学的人都是国内的精英,因为国内的媒体经常介绍他们的辉煌,似乎某个国家在他们到来之前,生活是平淡的,一片死寂。他们来到后,太阳有了,风也吹起来了,一切都变了样子,于是就有了某某中国学者“震惊某国”,在“某国刮起中国风”之类的神话。弄得我凡心大动,还想狐假虎威,沾他们一点光呢!而我生活在西方之后,在学者圈子内——且不说其他圈子了——我看到的多不是什么给中国的名字增添光彩的英雄人物,而多是叫中国害臊的人物,他们放弃国内的教授、学者身份,去取得某个国家的“赦免”而留在这个国家从事非学术职业;即使不留下来,也一头钻进某个中国餐馆打工,成了熟练的“二厨”“三厨”,头脑空空,带着几十公斤洋杂货回国;他们中的有些人,为了节省理发费,一年不理发,以披头散发的面目提醒人们他们是中国的访问学者;他们中的有些人,一到意大利就把自己的《意汉词典》封存起来,以便在回国时以高价卖给其他人或商店,因此留意一年而保持来意前的意语水平……凡此等等,国内的媒体从来没有报道过!我感到震撼、感到受了欺骗。我的见闻可谓多矣!中国基本跑遍,留学的朋友不知凡几,但他们也没有对我说起过这些,由于这一事实,我受骗的感觉更加强烈。当然,有些人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把他们的国外生活说得悠然自得,挑起其他人对他们的羡慕和出国欲;有些人是诚实的,回国后,以“大彻大悟”“心如死灰”的生活样式让人去想象他们的国外生活经历,但他们也无勇气把他们的国外生活经历如实地告诉他人,以致每个出国的人,都要像我一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亲身体验国外生活带来的震撼和冲击。这是不应该的,因此,后来我的写作动机变成了如实地揭示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让人们看到真相,从谎言中走出来。动机一变,所写的对象就由写洋人变成写国人了。如此写来,这将是一本“拆烂污”的书,怕要引起许多当事人的不高兴以及不讲真话的媒体的不高兴。上面讲的是受骗感的来源。 愤懑感的来源在于:我来到国外,并不仅仅对我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许多情况下,我遇到的不快事都是代人受过。同胞们的行为、政府的行为、其他留学生的行为,我们都是要为之承担责任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感到愤懑,那就怪了。 由于这一写作动机的存在,我写了一些关于国外生活的散文,在国内报章发表了几篇。这些文章,我自己也要把它们整理出版的,因此,一家出版社约我写一本关于“我在意大利的思考”式的书时,尽管我非常忙,我还是慨然应允,这不过是做一件我早就想做的事。编辑还抱歉地对我谈到了稿费的微薄,我对妻子说,没有稿费,我也会写的,这为的是自我表现的需要,为了揭露真相的需要。 正当本书交稿在即之时,我又得到天赐的机会重返意大利温习在意大利的生活,检验我过去的观察,并进一步收集材料。刚刚回国,正欲展笔大写之时,亲戚把我召到家乡打一场官司,使我剩下的写作时间或日合同规定的交稿时间又少了几天。情急之下,我只得把上面说到的各种素材先输入电脑再说。输入的速度是一天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