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瑜伽与心理健康

瑜伽与心理健康

  • 字数: 1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印)R.S.博格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6227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印度有名瑜伽导师博格教授,将瑜伽这门古老科学与现代心理健康完美结合,来扩展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生命管理和内在力量开发。 透过瑜伽学习并践行简单易行的与压力相处的方法,帮你排解迷茫、焦虑、低沉以及其它负面情绪。 实操性的瑜伽冥想以及祈祷练习,科学平衡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的环境!
内容简介
《瑜伽与心理健康》的作者是印度有名的瑜伽老师R.S.博格教授,他任职于印度有名的卡瓦拉亚达瀚慕瑜伽研究院,主导该学院与心理相关的瑜伽研究工作。作为瑜伽心理学及冥想的学者及实践者,数十年来,博格教授持续参与并主持此领域的科研工作,与诸位研究同仁一起,对瑜伽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各种课题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本书正是这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全书的核心内容是探索如何将瑜伽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本书中,博格教授运用科学的语言阐释了瑜伽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针对时下普遍的压力、焦虑以及情绪障碍等问题,给出了极其专业的解答。
作者简介
[印]R.S.博格,自2013年起担任卡瓦拉亚达瀚慕瑜伽研究院科学研究部主任( 助理主任研究员), G.S.瑜伽学院前校长,曾任罗纳瓦拉卡瓦拉亚达瀚慕瑜伽研究院科学部研究员( 心理学)。博格老师发表了40多篇研究论文和60多篇其他科学论文。曾赴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泰国、 韩国、 葡萄牙、 阿联酋、 中国、 日本、 新加坡、 美国等地举办讲座、 会议和瑜伽工作坊。十多年来一直担任《 瑜伽弥曼沙》 责任编辑, 这本杂志是一本致力于瑜伽科学和哲学-文献研究的季刊。 目前, 他担任《 瑜伽弥曼沙》 的副主编。
目录
第一篇瑜伽的生理——心理和形而上学视角
第1章瑜伽和心理健康
第2章传统瑜伽的心理-生理学
第3章瑜伽对于恢复身心健康的治疗作用
第4章常态:心理模型
第5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瑜伽的精神综合理论
第6章瑜伽语境下的个体调整
第7章冲突:概念、类型与瑜伽方法
第8章挫折:瑜伽中的概念及治疗措施
第二篇瑜伽的发展与治疗应用
第9章印度和西方的人格概念
第10章印度的人格概念:五鞘
第11章通过瑜伽改变态度
第12章制戒、内制、体位和调息体验对社会心理活动的改善作用
第13章瑜伽心理学与压力、焦虑、情绪障碍的关系
第14章瑜伽生活方式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第15章瑜伽冥想:哲学与治疗视角
参考书目
摘要
     心理学与超验视角 瑜伽这个词来自印度,而“心理健康”一词从本质上来讲是个西方词汇。虽然在印度古典文献里我们也发现了“心灵的幸福状态”(如在阿育吠陀里提到“口(印度语)'"即“心灵、感官和思想愉悦且满足”),但是“心理健康”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印度思想一直采用整体论的观点,而不是还原论的观点认识人。印度思想一直认为思想和肉体是相互依存的,例如: 口(印度语)(《遮罗迦本集》)。意思是:某种类型的身体对应着某种类型的思想方式,相反,某种类型的思想方式也对应着某种类型的身体。 在《哈他之光》第五章提到,心的运作能够影响到身体功能。 《泰帝利耶森林书》里的“五鞘显现”体现了人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观念,并指出了人的肉体、气息、心、智力和内在幸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实现自我觉悟(人类存在的优选心理-生理状态),就必须超越以上层次的存在。 特定形式和层次的心理功能、精神迷乱、与生俱来的根本烦恼、障碍和与心相随的迷乱可能被认为与心理疾病类似。然而,应该记住的是,帕坦伽利在《瑜伽经》里提到这些概念,是将它们作为瑜伽修持道路上的障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 瑜伽的本质 《薄伽梵歌》和帕坦伽利《瑜伽经》里所述的瑜伽本质:瑜伽的字面意思是个人生命中所有层面的“整合”。瑜伽既是“状态”,也是“过程”。作为一种过程,瑜伽指的是整合的方法。作为一种状态,瑜伽指的是一种心理-生理平衡,它体现了一种全息的人格整合。根据《薄伽梵歌》的说法,瑜伽是一种训练,它可以去除人的烦恼,并且让人产生超越感官的清净之乐。根据圣者帕坦伽利的说法,瑜伽就是抑制心的波动,从而对超验本性产生全面的觉知。瑜伽,虽然从本质上讲是超验的,但它也对现象世界进行反思,如《薄伽梵歌》所说:“瑜伽是行动的艺术”“在行动中稳处于瑜伽状态”。 根据牛增寺的商羯罗大师(Sankaracarya)①(1935)的说法,瑜伽的超验层面如下: 1.真实自相:全面的安全感,正确的瑜伽技巧能够让瑜伽练习者在内心生起接近的安全感。这是治疗抑郁和焦虑的良药。 2.心识范畴:在对新知的探求和渴望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纯粹心识阶段。在达到此阶段过程中,获得的任何程度的成功都表示瑜伽修习的进步。 3.喜乐范畴:不需要目标、自在自存的绝对快乐,精进地练习瑜伽有助于超越贪欲和嗔怒,从而为获得绝对的快乐铺平道路。此阶段赋予瑜伽练习者对所有痛苦的免疫力。 4.解脱自相:瑜伽行者体验到一种殊胜的自由感。因为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条件,瑜伽行者在此阶段中产生了创造性。此阶段也会给瑜伽行者带来殊胜的自由感。 5.自在自相:“自在”(1sa)这个词的词根是“isan”(意思是向善并导人向善)。对瑜伽的追求赋予人这种品质,而这种品质反过来又将使人获得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前三个特性体现了全面的觉知,后两个特性则代表了全面的自由。因此,这五个特性合起来就表示灵性。瑜伽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瑜伽的几个定义。 1.平衡之道即是瑜伽。 ——《薄伽梵歌》 2.在对经脉进行净化之后,通过中脉气息的运行对心识活动进行抑制,这就是瑜伽。 ——斯瓦米·库瓦拉亚南达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