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就像一棵秋天的树:黑塞诗意三部曲(全3册)

我就像一棵秋天的树:黑塞诗意三部曲(全3册)

  • 字数: 16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7630098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狂揽诺贝尔文学奖、冯泰纳奖、歌德奖等诸多文学奖项的文学巨匠,西方青年读者的精神偶像赫尔曼·黑塞作品 黑塞被文化学者们公认为德国文化史、文学目前仅次于歌德、海涅,和托马斯·曼并列的文学大师。从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逐渐取代了美国文坛霸主海明威,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追捧,成为西方青年读者的精神偶像;他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53语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经久不衰。 《德米安》是村上春树、塔可夫斯基挚爱的文学经典;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保尔·托马斯·曼赞誉:“这是一部击中时代神经的作品。” 《悉达多》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开悟之书;仅在印度一国,便被译成了12种方言。 《荒原狼》于1927年发表,一经出版轰动欧美,并跨越国界掀起了“黑塞热”,是黑塞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托马斯·曼将其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先后被译成近20种文字。
内容简介
本套书中包含《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三本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德米安》 19世纪末的德国小镇上,少年辛克莱因夸下海口而遭流氓勒索,与神秘人德米安结下不解之缘。此后,虽然辛克莱和德米安天各一方,但二人的羁绊却一直在冥冥之中指引着辛克莱追求自我、认识世界、实现成长。终于,辛克莱摆脱了年少的彷徨,进入了大学,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德米安再度相逢。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毁灭的狂潮降临欧洲,辛克莱与德米安的命运也终被改写。《悉达多》 为寻得内心真正的教义和超我的境地,婆罗门青年悉达多离开了优渥的家庭,踏上了漫漫求道之旅。一路上他结识了名妓、富商、船夫等人,并分别从这些人身上习得了宝贵的人生智识与经验,而这些都成为日后滋养其身心和帮助其悟道的养料。最终,他在绝望中找到了通往自我的通道。 他始于山水雨林,归于河谷清风。《荒原狼》 哈里·哈勒尔是个年近五十的作家,偶然间,他得到了一本《论荒原狼》的小册子,觉得自己正如小册里所说,是人性与狼性并存的荒原狼。精神上的痛苦和孤独使他深陷精神分裂的境地,在寻求解脱的过程中,他陆续结识了赫尔米娜、帕布罗、玛利亚。之后,在帕布罗的带领下,他来到了魔术剧场,在这里他看见了千百个不同的自己。最终,在莫扎特的思想中受到了启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德米安》
序 003
第一章  两个世界 007
第二章  该隐 033
第三章  强盗 059
第四章  贝雅特里齐 085
第五章  鸟奋争出壳 113
第六章  雅各的角力 137
第七章  艾娃夫人 167
第八章  终结的开始 199

《悉达多》
第一部分
婆罗门之子 003
与沙门同行 015
乔达摩 028
觉醒 040
第二部分
迦摩罗 047
与孩童般的凡夫俗子同行 067
轮回 080
在河边 092
船夫 108
儿子 126
唵 139
乔频陀 150

《荒原狼》
出版人前言 001
哈里·哈勒尔自传 025
摘要
     故事就从我十岁时讲起吧,那时我还在家乡小城的拉丁文学校读书。 那段岁月,许多东西都有独特的味道,每次回想起来,我总不免忧伤,但也会有些许满足感:幽暗的小径曲折延伸,明亮的楼塔高耸入云,钟声响起的时候,大街上人头攒动;城中的房子或温暖干净、宜人居住,或藏有秘密、幽魂不散。那些气味像暖洋洋的小屋,像活泼可爱的兔子,像美丽大方的少女,像美味的家常菜,或是阳光下香甜的水果。岁月流逝,日夜两极交替复始,而两个世界便在此交汇。 而其中一个世界,便是父母之家。请别误会,它指的就是我的父母。对这个世界,我再熟悉不过,它意味着爸爸和妈妈,意味着慈爱与严厉,还有榜样与教养。这里一尘不染,处处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在这里,说话要和气,不能忘记洗手,衣服要整洁,时刻守规矩;在这里,不能随心所欲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只能被动接受父母安排好的未来;在这里,义务不尽便为罪孽,心有不洁必须告解,唯有原谅方结善果,博爱世人始获尊重,通晓《圣经》而得智慧;在这里,人只有一言一行合乎规范,生活才能干净、美满,秩序井然。 而第二个世界呢,虽然也来自我家,却是另一种样子,有着天壤之别。这里不仅有少男少女的生活,也有恐怖故事和流言蜚语,阴森可怕却又神秘莫测,譬如:骇人的屠宰场或监狱,长舌妇口中的绯闻,醉汉的胡言乱语,母牛生崽或马摔断腿的故事,再或者各种遭贼、杀人甚至自杀的传闻。所有事,无论是好是坏,哪怕疯狂又残忍,都是身边的事,可能就发生在附近的小巷中,或者周围人家里。警察驱赶流浪汉,醉汉殴打妻子,女孩们晚上成群拥出工厂,老太太使用巫术害人致病,宪兵们逮捕纵火犯,森林中不时有强盗出没——这就是第二个世界,它充满暴戾。这样的暴戾无处不在,却唯独没有进入过父母的房间。真是奇妙,我们身边既有和平、秩序、宁静、善良、宽容与博爱,也有喧哗、骚动、黑暗与残忍这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因此,当我们惧怕时,只需一个跨步,就可以随时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中,避之若浼。 然而,最奇妙的莫过于这两个世界交织的方式,它们界限分明却又相辅相成!举个例子,我们的女仆丽娜,每天傍晚都会坐在门边祈祷,用清脆的歌声赞美上帝,她衣裳整洁,干净的双手平放在膝盖上,这时的她属于父母之家,属于我们,正大光明;而当她在家里和我讲无头男孩的故事,或是在肉铺和隔壁女人吵架时,她便属于另一个世界,隐藏在秘密之中。所有人,尤其是我,亦是如此。 诚然,我是我父母的孩子,属于这个清白而正确的世界,但我所闻所见且身处其中的那个世界,都和它截然不同:那里陌生且不祥,人们往往问心有愧,并感到恐惧。可我有时就喜欢在那里待着。虽然大家都说,太阳下的生活很美好,我也应当在阳光下成长,但我觉得那并没什么好看,甚至有些单调和荒凉。我也明白,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像父母那样正直磊落的人,拥有他们那种毋庸置疑的权威,但要实现它,我还得走很长的路,要完成所有的学业及研究,还要经过重重试炼。而所要走的这条路往往会经过那个昏暗的世界,甚至从中穿越,很有可能一不小心,便会沉沦在此,无法抽身。我听说过不少少年在这里误入歧途的故事,所以在回到父母身边,重新接近真善美时,总有一种如释重负、无比舒畅的快感,我觉得,这是专享一件正确而且值得期待的好事。尽管如此,那些邪恶或误入歧途之人的故事却依然显得十分诱人。平心而论,他们自我救赎或迷途知返的老一套结局是有些倒胃口的,但没人这么想,更没人这么说,这只是一种深埋于心的暗示或者可能。我幻想中的魔鬼,要么乔装打扮,要么直截了当地出现在大街上、集市里、酒馆内,但绝不会出现在我的家中。 我的姐妹们同样生活在光明的世界中。在我看来,她们比我更亲近父母,性格更温顺,更懂礼貌,犯的错也比我少。虽然她们有缺点,也有陋习,但没我那么严重,不像我一样会被邪恶之物吸引与暗黑世界离得那么近。她们和父母一样,很好相处,值得尊重;倘若有人与她们起了争执,事后也会良心不安,期望她们宽恕,因为中伤她们就等于是中伤了她们美德与善良兼备的父母。所以有些秘密,我宁愿和街坊里那些名声最差的社会青年畅谈,也不愿和她们分享。 P9-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