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土八路”的“洋故事”——发展篇

“土八路”的“洋故事”——发展篇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 作者: 詹吉裴莉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72325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 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红色主题,讲述抗战期间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进行艰苦战斗的故事,他们在物资靠前匮乏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新,在武器装备、战术战法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想出很多克敌制胜的方法。全书12个故事,每个故事单独成篇,采用红色+故事+科普的方式,让小读者读来不但为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而心潮澎湃,还能学习到创新的思路和科学知识,使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
詹吉,男,1983年生。新闻专业出身,长期在媒体工作,经历了从平面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的职业转型。曾参与创办中国第五个百万大刊《新传奇》;运营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诗词账号“诗词世界”。参与编审多种少儿作文书籍。裴莉,女,1987年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从事少儿文艺工作多年。曾参与创办少儿作文刊物《A+创意作文》;策划编写《名师教作文系列四册》等10余本少儿作文教辅图书;参与创办“中国好故事”少儿演讲大赛和“楚文杯”中国小学生阅读大赛等多个品牌。现担任哲学人文期刊《今古文创》核心编辑。
目录
八路军的神奇“炼丹术”
八路军的野战修护“一担挑”
八路军的掷弹筒是怎样瞄准的
八路军怎样战胜看不见的敌人
从日本鬼子手上买来的“”
辣椒面也能做炮弹
山沟里怎样造出“马兰纸”
窑洞孵出的延安疫苗
土洋结合冶金术能把矿石变炮弹
新四军的“飞马”烟:成功打败“洋品牌”
新四军的兵工厂开在上海和南京
“土电报”是如何敲响敌人的丧钟的
摘要
     八路军的神奇“炼丹术” 1939年春天,河北保定地区唐县的葛公村来了一批奇特的人。他们虽然身穿土布衣服,却大都戴着眼镜。他们自称是抗日的游击队,却没有枪没有炮,反而是用大车运来了各种坛坛罐罐甚至是玻璃瓶子。 葛公村得名于东晋炼丹家葛洪,老百姓祖上口传心授,对于瓶瓶罐罐有着特别的联想。有几个胆大的村民特意到这些人住的院子去看,回来便跟其他老乡说,这些人准是“炼丹”的。 其实,葛公村村民口中“炼丹”的外来“眼镜”们,是当时八路军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的技术员,他们转移到葛公村时,确实正在“炼丹”。只不过他们要炼的不是长生不老的仙丹,而是用来对付日本鬼子的“催命丹”。 这种特殊的“催命丹”,就是硫酸。硫酸,是现代化学工业“三酸”之一,是很多常见化学品的基础性原料。尤其是对于军事来说,在制备、发射药、引信、子弹底火的原料清单中,都有硫酸的存在。因此,想要给部队供应弹药,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硫酸。 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武装在物资靠前贫乏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大量使用土办法去进行加工和修造。但是,机械加工方面的工作可以使用手工进行替代补充,化学方面的物资却是接近没有办法替代的。这成为当时困扰后方工业部门的巨大挑战。 其实,硫酸的制备方式并不复杂,原料也比较好找。但是,抗战的前线部队的需求量很大,要大规模生产硫酸,就没那么容易了。攻克硫酸的大批量生产工艺,是摆在军工部门面前的首要任务。 1939年4月到5月间,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正式成立,开始集中力量进行硫酸工业生产的研究。他们选定了“铅室法”来生产硫酸,这是工业生产硫酸中比较古老的方法,在“二战”时期基本已经淘汰。 但即便方法古老,“铅室法”仍有很多门槛,其中用于进行反应的抗酸“铅室”,根据地就没有制作的条件,生产硫酸的研究工作遇到很大的障碍。张方等技术人员开始主动寻求替代品,他们发现陶瓷的釉面也能够抗酸,便决定调动根据地民间的陶瓷工人,为军工部制造“制酸缸”,由此诞生的“缸塔法”是全世界化工目前的一个创举。 1940年5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开始在大岸沟建立化学厂,主要用于硫酸的工业生产。技术人员将陶缸进行改装,增加了冷凝管和用于观察反应的烧瓶,然后把这样的陶缸一个个摞起来,形成一个“缸塔”,陶缸之间用铅管连接,让原材料在陶缸中进行逐级的反应。见过这种第二代“缸塔”的人,都认为它的外形很像一头瓷猪,于是“猪”就成了这种“缸塔”的代号,后来在日军扫荡中,这个代号还曾多次迷惑了敌人,也被当地老百姓当成是“炼丹术”。 1940年7月开始,大岸沟化学厂能够稳定生产优质纯净的浓硫酸。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得知晋察冀军区成功制造出浓硫酸后,专门给聂司令发来电报,称“这是我们工业建设上的一大进步,也是解决工业建设特别是兵工工业建设之关键”。 当时大岸沟化学厂的工人每人每天有五分钱菜金,只能吃小米、韭菜和酸杏叶子。因为住宿条件太差,所有人身上和头上都长了虱子,还生了疥疮。硫酸和硝酸烟雾的腐蚀性很强,所有工人和技术人员,衣服上都布满了窟窿,脸上手上都大面积脱皮,并且由于吸入酸雾而导致呼吸系统长期疾病。 虽然生产和生活条件异常恶劣,大岸沟化学厂却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1942年以后,每日可生产50%浓度的硫酸40坛(约合600千克),这些硫酸能够制得30千克无烟和33千克硝化甘油,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