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海底捞月

海底捞月

  • 字数: 33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 作者: 肖建国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073212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一部湘南百姓生活史,再现湘南的诗意与纯净,也见命运的苦难与波折。 2.书写70年湘南往事,再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命运流离。 3.重回民间叙事传统,歌颂朴素动人的民间生活理想。 4.在这本书里,我们能读到民间世界永恒的辛酸与悲伤,也能读到不被磨灭的坚韧与善良。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湘南百姓生活史。1949年深秋的一天,湘南禾仓李家大院正在进行满女出嫁的坐歌堂会。歌堂会唱了三天三夜,本该晨曦一开,新娘上轿,却在天光时传来一声轰鸣,炮弹落进白露河里,子弹打在新娘手上,一时间众生慌乱如麻,而历史的潮水已经变了流向…… 故事由此拉开大幕,翠玉姑娘、细姥婢、疤眼皮、李水旺、秋聋子、土保镇长等一众人物纷纷登场,讲述自1949年以来的湘南往事。他们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浮载沉,历尽伤痛与不安,在起起落落的颠簸中,渡过了漫长的一生。 岁月流逝,曾经的苦厄早已成为麻将桌上细细碎碎的忆旧家常。人到暮年,水旺帮细姥婢筹划,拿出拆迁款办了个家庭式麻将室,亦商亦住,把日子过得安逸又悠长。细姥婢闲下来时,就上桌打打麻将,享受着一世辛劳给她的回报。她优选的心愿是要做成一个大和:海底捞月。
作者简介
肖建国,1952年10月生于湖南省嘉禾县。曾从事过下乡知青、工人、副县长、编辑、专业作家等职业。后长期服务于文化单位。 1972年在《长沙文艺》发表处女作。主要创作小说、散文。迄今已出版20部文学作品,计400多万字。曾获得30余个文学奖项。 毕业于湘潭大学、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 曾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好学生;曾获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建国60周年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目录
一、拈到“海底捞”时响炮了
二、打起锣鼓闹起台
三、扫盲结果
四、手气顺时搏自摸
五、一朵棉花两边吹
六、积小和,等转运
七、麻将鬼啊麻将鬼
八、一副烂牌翻起打
九、叫和大过天
十、品牌怕生手
十一、弃和的背后有好难
十二、东边日头西边出
十三、海底捞月的魅惑
摘要
     拈到“海底捞”时响炮了 坐歌堂会到后半夜就开始蔫了。围观的人脚跟脚离开,唱的人多显疲态,老婆婆栽起了瞌睡,大嫂子眯了眼,小媳妇儿沙了喉,只有细姥婢神气还足。一双眼睛碌碌地转,嗓子脆脆地亮。这是第三晚坐歌堂会了。我们那里土俗,有人家嫁女,都是集拢好多女人过来坐堂唱伴嫁歌的。一唱一晚,也有闹两晚的。只有这李家摆阔,一连三晚。头两晚唱“小嫁”,第三晚才是唱“大嫁”,这是要唱到天光的。晨曦一开,新娘上轿。一般人家,也就是请上一班歌手,唱个一晚两晚散场。李家不同,把县城里东、南、西、北四条城门的好歌手都请到了,又把东边乡里刘家,上宅王家、石桥雷家的歌头搬了来,齐齐在堂屋里分堆坐了。一人唱罢,又一人接着来,一个接一个,不得断牵。这就有了比赛的意味了,各自暗中较劲,看哪方天的歌手肚子里有货,口水足。两个夜晚下来,歌手们多已神气涣散,再又熬得大半晚,都很疲了,都只是有一声没一声地挨着,不断仰脸朝楼顶上望。 据说新娘子就在楼上的闺房里打麻将,三天三夜了,没有看见她下过楼。 李家小姐好打麻将是出了名的。她长得乖(漂亮),真是好乖,乖得县城里的人都形容不出。她很少出门,偶尔出来了在街道上现一现身,一街的人就都定住了,觑起眼睛去望。男的顿感心促气短,女娜只觉脸红胸胀,卖豆腐脑的停止了吆喊,炸糍粑的滚油在锅里啵啵地翻,敲牛皮糖的停下了悦耳的叮叮声,街边的铺面老板忘了找零钱……时光都好像凝固了,通天下就只有一个小女娜在款款地走。 李家小姐名翠玉,排行老满。这个满女崽从小娇养惯了,凡事都依着她。城里但凡有点底子的人家,小把戏(小孩子)到了五岁就要开蒙读书了,翠玉却不肯上学堂,天天拿个麻将放在手里玩。稍大了些,就开始约角到她的闺房里开台。一打起牌来,就忘了晨昏,饭菜点心都是用人送到楼上去的。她家的楼高,亮窗很敞,稀稀哗哗的麻将声能传到围墙外面好远。那声音给了街巷上的人好多的遐想。 忽然就听说翠玉要远嫁他乡了,好多人心里都有种说不清楚的味道。他们知道以后再难见到她的身影了,都想借坐歌堂的机会多看看她的芳容。依照规矩,待嫁的新娘每天晚上要下到堂屋里给歌手们上一道茶,发一轮纸包糖,道几声“辛苦”。可是她一直没有现身,全部由两个姐姐代劳了。人们不怪她,知道她是要过足了麻将瘾才出门。人们不时望楼顶,是不自觉的,眼里满是怜惜。 神气尚足的细姥婢已经压倒了众多的歌手,仍然一首接一首地唱着伴嫁歌,字正声清,悠扬有致。她不像那些老婆头大嫂子们声腔里满带怨切,而是有一种欢快的向往。细姥婢还只有十四岁,还体会不到出嫁做了媳妇的悲苦。她不像那些长辈,不唱“哭嫁歌”,不唱“骂媒歌”,不唱“长歌”,只唱“耍歌”。她就是唱着好玩。每次唱完,都要往楼顶上望一眼。她对楼上的闺房、对新娘子翠玉充满了好奇。 鸡叫头遍,李家的姐姐进来添一次茶水,再上一碟腌萝卜和块糖,这就告诉大家,要歇下气了。这次歇憩会有一个时辰。于是,女人头们喝茶的喝茶,拈腌萝卜的拈腌萝卜,掰糖的掰糖,然后眯眼小睡,积攒点神气,只等鸡叫三道天光时唱“长歌”送新娘子上轿出门。 趁着人们忙乱,细姥婢一脚溜出了门。长到这么大,她这是头一次进李家院子。李家老爷是做苎麻和盐生意的,把苎麻运出去,把盐运进来。他到过长沙,下过广州,还到南洋打过好几次转身。赚了钱,长了见识。他起的堂屋是县城里第一大宅,在东门口的白露河边,围了围墙,种了树。树是千年青,前头三蔸,后头三蔸,都长得齐屋檐高了,枝粗叶密,春季换叶,四时常青。堂屋高大气派,跟本地堂屋略有不同的是,所有亮窗都镶了毛玻璃,上楼下楼用的不是楼梯,而是从堂屋两侧拿砖石砌了阶梯,一侧安了护栏,拐弯的地方还龇出一块平台,站在上面,可以看到蜿蜒而下的白露河里的天光水影。堂屋两侧,各有一栋厢房,几间杂屋。进来两晚,细姥婢得空就钻出去到处溜达,把路径都摸熟了,只有楼上闺房未曾去过。她当然不甘心,她最想看的就是那里。 细姥婢出了堂屋,踩着一地的响炮纸屑,傍住墙脚往旁边走,几蹿几蹿就到了阶梯旁。然后,她屈起左脚,单腿往上蹦。头上的灯笼红红地瞪着,照得细姥婢的身影非常阔大。她一路飞蹿上楼。一脚刚踩进楼门,就听见一阵搓洗麻将的声音哗然响起。稀稀哗哗,哗哗稀稀,震得细姥婢心子乱跳。细听一会儿,便蹑脚往东边的闺房傍过去。 闺房的门窗都关着。细姥婢扒住窗台,踮起脚想往里头看。有花玻璃挡着,从外面看不进去,里头却一下看见了窗户上映出的人影。有人呵斥一声:“乜(什么)人?”门就开了。 灯火送出一团红影,望住这边再问道:“乜人?” 细姥婢提脚迎过去,嘻声说:“我哩。” “你是哪个?” “我是细姥婢。” “细姥婢是哪个?” “细姥婢是唱歌的。”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