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黎综合征

巴黎综合征

  • 字数: 13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西闪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524713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像艺术家那样将熟悉的世界陌生化,使自己的人生焕发新意义,这是作家西闪最近持续思考的主题。作者认为,在当下这个冲突加剧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文化冲击,产生不适感或幻灭感。为应对这种“巴黎综合征”,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通过阅读来接种观念的疫苗,让自己低烈度地体验各种文化症候带来的纷繁感觉,从而产生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学会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视角的新奇治愈习惯的慵懒。书中辑录的这些思想随笔,既是观念的疫苗,也是审美的技巧。书分三辑,主要讨论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这些话题引导读者思考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关系。这部充满跨学科意味的思想随笔,试图指引读者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勤于思考、善用想象,摆脱因熟悉而造成的偏见,重塑面向未来的信心。
目录
辑一 信念与真相
为什么不杀光?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
只是一个疯子可不够
当一种美学理论诞生在神经科学的鸟巢里
古代法官的传奇与幻梦
精英的反叛与大众的反叛
走一条让讣告作家为难的人生之路
请将你的道德感切换至手动模式
大脑、选择与枪支
生死概率
当瘟疫像焚毁一切的山火
被时间绑架的现代人
用责任把思想与人生连在一起
一群知识人的黑暗史
在艺术的名利场上
逆转人生,绝非偶然
纯洁的信念让人失去想象力
玻璃:超越人的尺度
当浪花飞溅,礁石不再坚硬
为什么谎言比真相跑得快
辑二 记忆之谜
从国家认同里搭救个体记忆
当一种文化失去初心
脑中自我与个人主义
从民族神话的束缚中解放
在“温柔的暴君”面前俯首称臣
一个世纪的“隐藏人物”
传播学史的一个小秘密
我一生下来就老了
一幅有医生也有病人的镶嵌画
在疾痛与意义之间架起一座桥
自恋者的小宇宙
辑三 人之为人
是身份的幻觉,还是新生活的曙光?
凡人皆有一死,凡人必须战斗
末日或许很平淡
“感受”让人类的未来免于无聊
理性的耻辱与科学的噩梦
一个观念的奇特命运
人类的马赛克式命运
筑巢的方法以及向外张望的理由
人之为人,意味着身心的彼此照护
摘要
     为什么不杀光?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 很多学者都认为,自冷战以来,人类的暴力活动正在减少,世界迈入了一段名为“长和平”的时代。史蒂芬。平克也认为,千万年来人类暴力不断减少的趋势相当明显,迄今没有改变。那么,潘基文指责的集体暴力是这一趋势的例外,还是“长和平”结束的标志呢?这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不杀光》一书有助于我理清思路。 丹尼尔·希罗(Daniel Chirot)和克拉克·麦考利(Clark McCauley)合著了这本书。谈到暴力,两位学者首先赞同平克的观点,将其视为一种受多重动机驱使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认为,把崇尚暴力视为人类天性,或者将爱好和平视为人类天性,都是抓不住重点的刻板观念。在不同的情境中,基于不同的心理趋向,每个人会采取和解或暴力的行为,不同的集体亦然。因此,情境和心理比天性更关键。 情境因素有长短时段之分。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系统、环境和场域。抛开它们的区别不谈,族群、宗教、阶级、国家、群体、文化和社会习性,可以看作长期的情境因素。这些因素在短期的或即时的条件影响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把倾向暴力的个体或集体变为趋向和平,反之亦然。这也很像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的看法。他把暴力看作是围绕冲突目标,因应不同情境而生的,由恐惧、愤怒、激动等情感驱动的一系列路径。 换句话说,和平是人性,暴力也是。这一点看似老生常谈,却揭示了一个被我们忽略或回避的事实——大多数的暴力,尤其是集体屠杀,不是发生在敌我之间,而是发生在集体内部。故而,《为什么不杀光》的作者强调,政治动乱中平民百姓彼此大肆杀戮,不是集体屠杀的特例。这当然离不开权力当局的默许或鼓励,但其中最残酷、规模最庞大也最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往往发生在一个社会的内部,由其中的社会成员自行发动。 也就是说,要理解集体屠杀,很大程度上要从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两方面人手。《为什么不杀光》的思路正是如此,两位作者~个是社会学家,一个是心理学家,他们试图用一种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复合视角,解答集体屠杀的起凶。 作者们特别提到了扬·格罗斯(Jan T.Gross)的史学杰作《邻人》(Neighbors)。这本书所展示的,正是那个被人忽略或回避的事实:波兰城市耶德瓦布内(Jedwabne)的居民一半是犹太人,另一半是基督徒。二战期间,基督徒居民把他们的1600名犹太邻居几乎杀光了,无论男女老幼。在彼时的波兰,这绝非孤例。格罗斯认为,实际上如果不是那些“邻居”的参与,纳粹不可能把波兰全境的300万犹太人杀掉九成。 另一名历史学家指出,1965年至1966年的印尼大屠杀也是如此。由平民自行发动的大屠杀极其暴虐、极其血腥、极其狂乱,直到军队逐渐恢复秩序,把目标对准共产党人及其左派同情者,杀戮的规模和程度才有所缩减。 一些研究者想把注意力从集体屠杀的领导者、策划者和组织者转向普通人,看看他们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然而所获不多。原因是这些人的作为往往甚少被记录或不被关注。他们事后一旦逃脱了惩罚,就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用受人蛊惑、遭人强迫、不了解状况等一堆说辞为自己开脱。这让我想起约书亚·奥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拍摄的《杀戮演绎》和《沉默之像》,这两部优秀的纪录片接近可以和《为什么不杀光》相互参详。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