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

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

  • 字数: 2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王姝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896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克思“社会”观是把握和阐释马克思思想的入口,是一个包含人的实践活动和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体性规定,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马克思“社会”观,深刻把握马克思“社会”观的本质,并以此为指导,从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与任务出发,总结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之路。 本书则从不同维度研究了马克思“社会”观的本质与内涵,并与之相应地审视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王姝,中共党员,博士。安徽财经大学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参加国家社科、教育部项目2项。主持完成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完成校级项目多项。主持在研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在研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学海》《内蒙古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观
第二节 古代中国社会:“人对人的依赖性”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轫:向“物的依赖性”过渡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与治理的契机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本土境域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观的历史维度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总体性社会结构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发育的五重景观
第五节 社会自治的目标模式: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观的实践维度
第二节 中国特色“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建构
第三节 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形态生成的新基础
第四节 资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成中的双重作用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人本维度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观的人本维度
第二节 西方社会反向保护运动的启示
第三节 个人价值:个体自由个性与人格独立
第四节 社会价值: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的公共性价值旨趣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观的权力维度
第二节 社会治理:社会生成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
第四节 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社会与个体的双向互动:“公共性”的培育
第二节 多元治理:落实人民主体原则
第三节 治理术:顶层设计与基层自治的共契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培育:市场逻辑与国家意志的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