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波斯战火 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

波斯战火 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

  • 字数: 31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英)汤姆·霍兰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36021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000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源头,西方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柱。战争若是另一种结局,西方文明可能不会存在! 波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横跨三洲的统一专制帝国;希腊,一堆政体多样、偏居一隅、争吵不断而又共享一定文化的小邦。两种文明因波斯的扩张而发生冲突,小小的希腊战胜了强大的波斯,意义重大。黑格尔称希波战争让“整个世界的历史来到了悬而未决的时刻”。倘若希腊被波斯征服,世间将不会有雅典的民主,不会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希腊文明的独特性将消失。如此一来,罗马能够继承并传递给后来欧洲的遗产将变得无比匮乏,欧洲可能无法发育出独特的现代文明,“西方”这个文明实体将不会存在。 ●跨越两大洲的海陆大战,世界历史上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 马拉松战役,雅典率领的联军以不到200人阵亡为代价,击杀6000多波斯士兵;温泉关战役,斯巴达300勇士力抗波斯数万大军;萨拉米斯海战,内部矛盾不断的希腊舰队竟一举击败舰船数量4倍于己的波斯舰队……到了攸里梅敦河战役,希腊人已经敢于深入波斯领土作战,在海陆同时打败了波斯军队。横跨欧亚非三洲、之前一直是上升势头的大帝国,竟然屡屡败于只有自己一个省大小、内部并不是很团结的希腊城邦之手! ●世界帝国为何屡败于蕞尔小邦?抛弃“民主西方”战胜“专制东方”的陈词滥调,更多从战争本身考察战争的成败。 从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始,历代历史学家都将希腊的胜利归因于民主制度,将战争视为“自由战胜奴役,公民美德战胜腐朽专制”的典范,“民主西方战胜专制东方”的解释主导了对希波战争的研究,甚至成为西方民主神话的一部分。而霍兰更多从战争本身考察希波战争。波斯的失败可能是由于轻敌,他们傲慢地认为希腊人都是软脚虾;可能是由于某些武器装备的劣势,穿着棉布衣的波斯士兵竟然冲向希腊重甲士兵方阵;还可能是由于“万王之王”急于求成,决策失误,将自己的舰队送入了对方的包围圈…… ●抛弃西方(希腊)中心论,以希腊和波斯的双视角描绘出走向战争的全景和当时世界的风貌。 在书写战争前,霍兰先回顾了全球性君主国波斯的崛起和扩张,尤其是波斯如何一步步征服米底、吕底亚、新巴比伦和埃及,中间还穿插有大流士政变等权力斗争的故事,还回顾了斯巴达的“狼性文化”和从家族斗争及政治斗争中诞生的雅典民主。霍兰改变了传统上以希腊为主视角,而把波斯作为配角甚至是“丑角”的研究惯例,公平对待希腊和波斯双方,以东西方双元视角勾勒出战争乃至当时世界的全景。 ●出版近15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知名文化人梁文道等二十余位作家、史学家和媒体界知名人士联袂力荐 本书出版15年来广受好评,至今仍经常进入英国亚马逊希腊史图书销售前30榜单;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杀戮与文化》作者维克托•汉森、英国知名历史和旅行作家简•莫里斯、知名文化人梁文道、有名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等数十位国际国内史学界、文学界和媒体界知名人士联袂力荐;朗西曼奖获奖作品;《星期日独立报》《观察者报》《每日电讯报》2005年年度图书;《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独立报》《当前世界考古》等数十家知名报刊合力报道。
内容简介
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在居鲁士大帝的领导下,推翻统治他们的米底王国,独立建国。随后,在三代人的时间内,波斯先后攻灭吕底亚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埃及王国,以及色雷斯地区的许多小邦,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帝国。公元前490年,波斯“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将目光瞄向了西方:爱琴海彼岸的希腊诸城邦。这时的希腊小邦林立,彼此之间相互攻伐。面对“万王之王”的大军,很多希腊城邦感到恐惧,它们有的听天由命,有的作壁上观,有的和敌人暗通款曲,有的甚至直接投敌。最后,两个实力最为雄厚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站出来领导各邦开始反抗。“万王之王”信心满满,认为这些蕞尔小邦会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马拉松之战,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以不到200人的阵亡为代价,重创波斯大军,造成数千波斯军人死亡;温泉关之战,斯巴达300勇士力抗新的“万王之王”薛西斯的数十万大军,成功拖延了波斯的进攻,最终全员战死,抒写了世界战争目前一曲悲壮的史诗;萨拉米斯湾海战,兵力处于劣势、内部矛盾重重的希腊联合舰队在亲自督战的薛西斯眼前,再次大败波斯舰队,奠定了战争的胜局。《波斯战火: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不仅生动描述了希波战争的全过程,让人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战场上的血肉横飞,而且展现了战争前和战争中波斯和希腊社会的全貌。作者抛弃了近代以来笼罩希波战争的意识形态色彩,不是简单地将战争看成是“民主西方”与“专制东方”的对决,也没有把希腊获胜的原因简单地归结民主制度的胜利,而是透过战争的种种细节,一步一步为我们厘清战争的前因后果。
作者简介
汤姆·霍兰(Tom Holland),英国畅销历史作家,尤其擅长古典历史非虚构写作。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取得了英语、拉丁语两科一等荣誉学位。 汤姆·霍兰著有多部畅销历史作品,他的代表作《卢比孔河》与《波斯战火》出版后,被《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观察家报》等多家媒体评选为年度图书,《卢比孔河》被授予赫塞尔—蒂尔特曼历史学奖,并被提名塞缪尔·约翰逊奖,《波斯战火》被授予“朗西曼奖”。 汤姆·霍兰为英国广播公司第4频道改编过《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维吉尔》等历史节目,为“企鹅古典系列”翻译过希罗多德《历史》。他曾担任过英国作家协会主席,目前是英国古典协会委员。
目录
前言v
第一章呼罗珊大道1
祸临血腥之城1
世界之王6
兄弟,你在哪里?19
双重幻影29
第二章巴比伦39
天梯39
历史的终结50
第三章斯巴达65
“斯巴达人是什么人?”65
法律的奴仆79
祖先的声音90
第四章雅典99
土生土长的居民99
“我占领了卫城”109
危机中产生的戏剧118
还政于民125
第五章火烧波斯国王的胡子141
大棋局141
十年谎言153
通往马拉松之路167
希腊人可以继续保持自由180
第六章黑云压城193
天堂里的杂草193
开始行动204
欧罗巴之劫217
制定方针230
第七章走投无路245
浩大的准备工作245
暴风来袭255
国王的盛宴和斯巴达人的早餐267
鬼城278
第八章复仇女神289
突袭289
如此近,如此远304
多利安长矛316
妄自尊大329
后记343
大事年表345
注释351
参考书目377
致谢391
地图393
摘要
     祸临血腥之城 诸神不屑于将世界打造成一马平川的样子,于是把它一分为二。在扎格罗斯山脉地区的居民看来,扎格罗斯山脉是将“肥沃新月”和伊朗高原分隔开来的连绵高山。这些高山虽然贫瘠荒芜,但并非不可跨越。有条道路蜿蜒其中,那是世界上的呼罗珊大道,它贯穿东西两极,连接日出与日落之地。在某些路段,比如在攀缘扎格罗斯山脉、沿着河床绵延、穿越犬牙交错的山峰和峡谷之时,这条“大道”偶尔也会狭窄到形同小径。即便如此,对于那些行走其上的路人来说,这条路已经堪称奇迹。人们通常认为,只有仁慈的神明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没有人确切了解这条大道是哪位神在何时建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它也许和时间本身一样古老。数千年来,呼罗珊大道上留下了无数旅人的足迹,有游牧民族和商队,还有国王们出征的大军。 特别要提到的是其中一个帝国——几百年来,它始终是残酷与战无不胜的代名词,数次派远征军侵入这片地区,并残忍地宣称要“像鲜血染红羊毛”一样染红这片群峰。’亚述人都是城市居民,住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冲积平原上。但对于他们的国王(曾经给远方的埃及带去恐怖和毁灭的武士们)来说,扎格罗斯山脉是个挑战而非障碍。亚述的国王们拥有大量宫殿、园林和运河,并自视为优越、光辉文明的庇护者,以平定边界外的蛮夷之地为己任。蛮夷之地漫无边际,他们所受到的召唤也永无止境。亚述人拥有无与伦比的武器,但他们仍无法征服所有的山地部落。这些山地人居住在扎格罗斯山脉,有些像飞鸟那样攀附山峰,有些则住在茂密森林的深处,他们落后到可以接近靠橡果维生,野蛮到甚至接近不值得亚述国王关注。然而,遭到数次入侵之后,这些部落还是对亚述的名字产生了恐惧,亚述在征伐中掠夺的战利品使帝国日渐强大。一次又一次地,远征军从山区班师回到亚述的神圣城市阿舒尔、尼姆鲁德和尼尼微,后头跟着一队队赤裸的、被拴上锁链的俘虏。渐渐地,亚述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帝国境内四处迁移人口,把一群战败的俘虏迁移至另一群战败者的土地上,让前者住进后者的房舍,并让他们清除碎石中的杂草,或是在荒废的焦土上耕耘。 这些策略最终产生了效果。公元前8世纪晚期,呼罗珊大道被正式纳入帝国版图,由一名亚述总督统治。伟大的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如此夸耀:“他们俯伏在我的脚下,求我保护他们的性命。他们知道若不这样做,我就会摧毁他们的城池,于是他们跪下来,亲吻我的脚。”。 俘虏不是扎格罗斯山脉能提供的专享财富。虽然山区荒凉且森林密布,气候也十分恶劣,但它的山谷以牧草丰茂闻名。几百年来,这些山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前来,他们是一些驯养马匹的游牧民族,来自东部的高原。。这些移民后来虽然定居下来,但仍然保留了许多祖先的特性:他们会在新家园的山谷里饲养大群长角牛,而且尽可能生活在马背上。不养马的亚述人在谈到扎格罗斯山脉的种马场时,总是语带惊讶地说那里“有无数骏马”40亚述人的军队会很轻易地选中骏马作为,因为当时人们公认的优选的马匹就是米底人饲养的。米底人属于雅利安人部落,是沿着呼罗珊大道聚居的松散联盟。亚述人会重视这个地区不足为奇:控制了米底地区5,就等于控制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能让他们的军队以更迅猛的速度前进。到了公元前8世纪,骑兵对于亚述军事霸权的维系而言已经至关重要。来自山区的进贡马匹成为这个国家持续强大的命脉。即使是最富饶的银矿,仍比不上扎格罗斯山脉的种马场来得珍贵。 然而,亚述的霸权背后已经埋下了其衰败的种子。扎格罗斯山脉是不同民族杂居的地区,那里既有雅利安人,也有原住民,米底人原本由许多彼此争斗的小首领统治着。而亚述人的征服为这一地区带来了统一的权威,无形中导致了这些互相攻伐的部落走向联合。到了公元前7世纪70年代,随着正式的米底人联盟建立起来,亚述人对扎格罗斯山脉的控制变得岌岌可危。征收贡品日益困难,公开的反抗如星火燎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亚述国王雇来记录自己军事功绩的书吏几乎不再提及米底。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