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如花在野

如花在野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宽宽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5040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写作者宽宽的第二本散文集。经过《36岁,人生半熟》的人生转向,《如花在野》进一步记录了转向后新生活的营造,为希望选择理想生活者的行动提供参考。 2. 23篇生活美学随笔,前半部“怀偿”,旨在探讨传统美学对今人生活之影响;后半部“惜今”,则偏重记录人生转瞬即逝的相遇、互动和体悟。以一篇自序为引,全书内容兼具书、画、写作的创作方法论,以及实践“理想生活”的方方面面,低回婉转中,勾连出“内卷”大时代背景下坚持个人理想所付出努力的蛛丝马迹,中年人生可能有的美好与失落,激起阅读者的强烈共鸣。 3. 这是一本建立个人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书,作者对东方美学诸如诗歌、绘画等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其自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活、心灵的滋养和供给,也是颇具价值的专业研究分析,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将读者带入到清澹、俊雅、隽永的美学世界。 4.小巧的开本设计,随身携带,随时阅读;邀请书画家、作家蒙中为封面题字,书写传统美学的魅力。
内容简介
千利休的“如花在野”,是说茶室里的花,须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不迎合,不招摇。怒放,是花的本分。而我,渴望在一日日修剪自己中,接近人的本分。于是在三十六岁的春天,斩断现实种种事务,抛弃已拥有的标签,回归书斋、深居简出。我常想,如此这般与山川草木、手中功夫、故去之人厮混下去,会变化出何种面目?若有期待,是养出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气质,那些年轻时向往的锋芒、腔调、气势,尽数化去,只是自自然然、天地间的一个人而已。这本书,是探寻的开始。
目录
自序
之一:怀尝
01此时情绪此时天
02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
03万物历历,望峰息心
04开门雪满山
05道可致而不可求
06唯有功夫不负人
07人间世里,悲欣交集
08美,一半在时代,一半在个人
09写作,为散怀抱
之二:惜今
10容许阳光打在脸上,也容许阴影中的死寂
11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12在月光下坐一会儿
13不知哪一眼,就成了最后一眼
14人在旅途,隔岸观雾
15顽强生长,无论立于幽暗还是危岩
16生活先于书籍,生长先于追求
17拒绝自己成为谁
18无可奈何的小桥
19恒以哲学自坚其心
20没在深夜总结过人生,无以语明天
21深爱吧,像明知总有一天要离别
22二十年,茫茫在外有家
23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摘要
     01 此时情绪此时天 1 一整个春天,我在深居简出中度过。从早到晚,手不释卷,日光倏忽而过,常于夜幕四合、神思归拢之际,脑中掠过一句,“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间移”。 过去十多年,被诸多事务性的工作纠缠,去年底下狠心斩断,只求将过去累积的众多世俗标签剥落,想要清清静静做几年探究学问的读书人。 白日里,偶自书中画中抽思而出,坐觉苍茫万古意,听到窗外的人声车声,恍惚不知今夕何夕。入夜,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想起学生时代看到戴望舒描写寂寞:“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1觉得这么自足,又算哪门子寂寞? 当我也沉浸在这独对天地的寂寞中,懂得了寂寞是真寂寞,可也真快活。移居此地三年,直至如今,才觉与其气韵真正相合,全赖所有神思均收拢于“此时、此地、此心”。 遂想起十几年前与好友自学校分别,我北上,她南下,说起去路,她考中最热门职位的公务员,却说自己胸无大志,只想做个淡然的读书吏,即便官场消磨,也望能以学问见长,而本心不失。 当时的我说,不知何日,能没有了现实的后顾之忧,可投入纯粹的精神世界,实现一种自小便心心念念的淡泊宁静旨趣。说完后,我俩其实都没觉得可以实现,毕竟现实茫茫,先图立世已属不易。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回头看看,这十几年,我和她都算样样皆可胜任的人,打工时是个好员工,创业后是个好老板,家事一肩挑,孩子亲自带,提笔也算能以文载道、“蛊惑”人心,一朝远离人群,也能耐得住寂寞,与山水明月把酒言欢。似是怎么着都能过得不错,却是怎么着,也不是真心想要的那个不错。 样样胜任,最易奔波不停。因你能干,总有一堆事追着你干,刚刚结束一个项目,马上会有朋友问你,想不想一起做另一个。做了一件又一件事,跟这个合伙,跟那个搭档,红尘中滚得热火朝天,内心却荒凉一片。总有一种被别人需要的幻象,滋味确很撩人。这流水十年,就这么过来了。 当年与好友阔别时,各自向往的从心所欲与淡泊宁静,成了梦中清影。甚至时常怀疑,心心念念的那种如倪瓒画中简净澹泊的状态,是不是水中望月,是不是压根儿不可能存活于当今世间。 好在时也命也,三年前搬来大理,并不知这处山水会指引我走向哪里,却在这三年间,有幸被它慢慢浸润,打磨,与曾经熟悉的奔忙气场逐渐远隔,与此处的逍遥宁谧逐渐契合。 然后就有了这一整个春天,深居简出的独自狂欢。 宋代《梅品》中记录有二十六宜,从前常常翻看—— 澹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篸戴。2 每一样都能想象,或找出前人画作完善脑中景致,却也总是隔着点什么。隔着什么呢? 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已故美国学者高居翰,论及山水画中一种普遍的“理想叙事”时,写道: 这种理想就是:在自然中隐居生活;到山间漫 游,寻找诗意,或驻足体验某种景色声响,品味它 们所激起的感受;返回安全的隐居之所。3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