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宋论新绎

宋论新绎

  • 字数: 41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42350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史论名著,文献学专家刘韶军倾力打造 《宋论》是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史论著作。王夫之仔细观察了宋代历史的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把王朝中的帝王将相都放到“王朝怎样由兴盛而衰弱而灭亡”这个问题前加以审视评鉴,由此发现他们的得失功过,发现王朝盛衰转变的根由。文献学专家刘韶军从《宋论》原本中拣选出精彩内容进行全新注译评析,以使现代广大读者都能读懂《宋论》,并由此更深地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2.全新译注,标题新创,解读新颖,评析新锐,帮助读者轻松阅读宋代历史 本书是《宋论》的精选本,作者从原书十五卷的内容中精选七十篇并加上标题,通过题解、注释、译文、评析,详尽、细致、准确地呈现了《宋论》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细节娓娓道来,与读者探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宋代历史。 3.更正现行经典版本中的一些知识性差错 本书出版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现行经典版本。编辑加工书稿时,发现现行版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比如:年号“端平”错写为“瑞平”,“元祐党人集”错写为“元祜党人集”,以及古今地名不一致的情形,这些错误在《宋论新绎》中都进行了更正。 4.大开本,双封面,硬精装,值得收藏 本书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价值,亦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史论著作《宋论》,共十五卷,以宋代帝王的顺序分章,通过对每位帝王在位时的人物、事件的功过得失的评述,以及对诸多历史细节的考察,探讨宋王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原因。《宋论》中有许多精彩而深刻的历史评论,值得我们好好阅读,体会其中所分析与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引为鉴戒,使古人的精心之作能为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兴盛提供有力帮助。 本书从已有的整理本中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现代式的解读,并作出要旨阐释与精华评析,使广大读者都能读懂此书,并由此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内容简介
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史论著作《宋论》,共十五卷,以宋代帝王的顺序分章,通过对每位帝王在位时的人物、事件的功过得失的评述,以及对诸多历史细节的考察,探讨宋王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原因。《宋论》中有许多精彩而深刻的历史评论,值得我们好好阅读,体会其中所分析与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引为鉴戒,使古人的精心之作能为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兴盛提供有力帮助。本书从已有的整理本中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现代式的解读,并作出要旨阐释与精华评析,使广大读者都能读懂此书,并由此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作者简介
刘韶军,男,1954年3月生,山东掖县人,师从文献学大师张舜徽先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已退休),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研究等,出版著作《杨雄与〈太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太玄集注》(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太玄校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宋元韬略》(崇文书局2018年)、《月印千江——智慧度人〈金刚经〉》(海燕出版社2014年)、《国学基础教程》(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神秘的星象》(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日本现代老子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重订庄子集注》(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纲鉴易知录》(全译主编,中华书局2012年)、《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等,近年又完成了《中国老学通史·近现代卷》、《先秦诸子著作的文本研究》两部著作,点校了《清经解》中的五经总义部分(共55种),都即将出版。
目录
宋的兴起,合乎民心与天意
宋太祖的治国合乎天心
宋太祖无功也能得天下
宋太祖是怎样知天德的
宋太祖的三条铁律
宋太祖功超前人
得士者昌
赵普善辩
六百年衣冠之祸
赵普的机心
省官与增俸
宋太祖的三个基本原则
论宋太宗
赵普的野心
教兵与作战
宋太宗修文
官制的问题
论法家学说
论宋真宗
兴办学院
论宋代的大臣
吏治与法家
国家不能聚财
大臣不可不读书
论仁宗
仁宗的盛治
仁宗的大弊政
朋党的产生
论宋代的科举
对官员的纠察
论英宗
大臣怎样用人
论神宗
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
论了解人的困难
论新法的危害
论以经义取士
论治国的苛政
如何论人
论哲宗
为政的通病
论徽宗
徽宗初期的治国
弊端的产生
论靖康之祸
论李纲对形势的判断
论钦宗
怎样扶危定倾
宋亡而贻中国祸无已
论高宗
高宗惧怕女真而无耻无惭
大臣言论的宗与纲
论南宋的战略失误
宋代州县的戒石铭
论南宋军事失败
论孝宗
论南宋人才的毁坏
论光宗
论宁宗
论南宋的朋党之害
韩侂胄迫害学者
南宋的和战之争
南宋衰弱的原因
论理宗
儒者之荣,不能救世
理宗君臣之愚不可瘳
论度宗
南宋仍有救吗?
论恭宗、端宗、祥兴帝
论宋的亡国
摘要
     宋的兴起,合乎民心与天意 【题解】 赵匡胤本是五代后周(郭威创立)的殿前都点检(禁军总指挥),当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他的儿子仅有七岁就匆忙即位,人心不稳,赵匡胤在此背景下,以陈桥兵变的形式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的小皇帝,建立了大宋朝。陈桥兵变时,一些人用天命说来造舆论,因此王夫之开篇就论述统一天下与天命的关系,认为统一天下不是仅靠天命。赵匡胤称帝后为后世继位者立下三条诫令:保全后周的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王夫之认为作为帝王,赵匡胤这三条诫令表明赵匡胤具有值得称赞的“盛德”。赵匡胤又对降伏之主采取优遇政策,王夫之称之为“忠厚”。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王夫之针对五代以来士风败坏的情况,强调士人自身应该自贵自重(士人无耻自贱,自唐末开始,参见《唐鉴》),使太祖不能轻贱他们而有护惜之情。而君主则要重士、得士,其大臣、师儒、长吏也要重士,为君主选用士人,这都关系到王朝政治的稳固。 对于太祖的微服出访,王夫之认为历史上君主的微行有三种情况:一是察群情以思预制,一是利用微行而狂荡嬉游,一是为了苛察而微行。但微行只是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天下斗智,不能视为治理天下的正道。面对重臣赵普的善于言辩,太祖虽然有时无言以对,但非常清楚天下事不能尽由书生,所以他要利用赵普与武将相互制约。但太祖的猜疑心太重,后来的宋朝君主对大臣(尤其是武将)都有猜疑之心,成为整个宋朝的一大弊端。 关于礼法的改变问题,王夫之认为变与不变,都要根据时势的不同及情理的可否来加以考虑,并非凡是变革都是好事。对于吏治,王夫之提出省官可清吏治,增俸可责官廉,吏之扰民在于赋税、狱讼、工役三者,帝王对于官吏应任之以道、兴之以贤、驭之以礼,防止官吏借赋税等事扰民。国家的各项事务,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储备,要储其盈以待事,但不能过度储积而加重民众的负担。 王夫之认为太祖开创的宋朝政治,超过了汉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贞观之治,因为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最多维持两代,而太祖开创的宋代制度,从太祖到熙宁年间都可称为治世,时间长于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究其原因,一是子孙能继承其事业,二是有多士赞襄,三是有家法为之檠括,四是有政教加以熏陶,所以自汉光武帝以后的有令德之君主,宋太祖可称“迥出”于他们之上的。 【正文】 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义,文教用兴,盖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天曰难谌①,匪徒人之不可狃也②,天无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匪徒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制命③,人无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勤也。 【注释】 ①谌(chen):相信。天日难谌:《尚书·君爽》:“天命不易,天难谌。”都是说天命无常而难以相信。 ②狃(niü):习惯、拘泥。如狂于成见、狂于积习。 ③曲成: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和具体情况而使万物得以完成。曲,委细曲折,指事物的不同情况与变化。成,使之完成。 【译文】 宋朝兴起,统一了天下,民众得以安宁,国政得以治理,文化礼教得以兴盛,大致由此而更加知晓天命了。天,可以说是难信的,不仅仅是人对于天不可以拘泥,更因为天没有可以拘泥的常态。 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